有女初长成: 麻省就是麻省,怎么会同密西根大学一样呢?(II)

默人 发表于 2005/06/15 07:11 一品 养儿育女 (www.ywpw.com)

加跟贴 发新贴

有女初长成: 麻省就是麻省,怎么会同密西根大学一样呢?(II)

选择学校(1)

  一位相知甚深的朋友告诉我:“别瞎操那么多心了,强把自己的意志加给孩子,如果孩子一生顺利还好,稍有坎坷,她会怪你一辈子的!”

  究竟读哪一所大学呢?在我们,这也颇费了一番心思。申请学校的过程是学校挑选你,而一旦被录取后,则是你倒过来挑选学校了。这一过程虽费周折,但做起来却是愉快的,心里感到特别充实和满足。康乃尔是首先剔除的对象。倒不是因为李登辉坏了康乃尔的形象,而是由于康乃尔的排名位置所决定的。应该说康乃尔也是十分不错的大学了,可是她既不如耶鲁、麻省有名,又没有密西根大学州内居民的优惠,忍痛割爱也就顾不得了。后宫佳丽三千,再美也难免失宠!

  如前所述,密西根大学曾是我们首选的大学。为了让女儿接受这一选择,我们在女儿身上曾下了不少的功夫,耗费了不少的精力。功到渠成,渠成水至,至少女儿已在口头上承认和接受了密大。谁知,录取通知发放之后,情势便急转直下。名校效应首先在女儿心里掀起了波澜。头一个礼拜,只要一提起这件事,女儿的眼睛就放光,脸上总是泛着红晕。她处于一种难以抑制的兴奋状态中,这种时候是很难坐下来讨论问题的。私下里,我和太太商量,要不要放弃原先的打算?密大不仅有吸引人的龙头专业,不仅是能省钱,而且还能够让女儿生活在眼皮底下,瞅其形,闻其声,嗅其味,感其心。十七年来,她未曾离开过父母一步,这一走,天高地远;这一走,再进家门就变成了客人,永远不会是今天的女儿了。太太比我理智,说:“别急,冷处理更好,还有一段时间考虑呢。”自己考虑问题,总是走不出已设定了的圈子,最好的办法还是同朋友们讨论讨论。讨论结果,几乎所有的朋友都异口同声地说:“犹豫什么?讨论什么?想都不用想,能上哈佛就上哈佛,能上耶鲁就上耶鲁,能上麻省就上麻省。密大和哈佛究竟是属于不同的档次,不同的台阶。登高一层就是一层意境,就是不同的视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嘛!”还有一位朋友不可理解我在孩子教育问题上还考虑钱的因素,她几乎用吵架的口气对我说:“别说你现在并非没有钱,真的没有,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去上最好的学校!何况这是美国,贷款去,花得着你的钱吗?”老实说,我们并非是利欲熏心的父母,但钱确实是我们考虑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一定要把教育当作是投资的话,那么,教育投资就和其他任何投资一样,讲究的是经济效益,也就是要以最小的投资去获得最大的利润。归结到教育上,这种利润当然不是指父母们要求子女的回报,而是孩子所受的教育程度、学业成就等等。我的观点是在竞争延后的今天,大学教育对孩子们来说已远远不够了,大学以后的教育才能体现出竞争,而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已不再需要父母的经济资助了。比如说,同样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生毕业,谁还在乎你是从哪个大学考进来的?如果最后结果一样,对于我们来说,密西根大学不正体现了最大的经济效益了吗?密西根大学岂不正是价廉物美的选择?我的这些观点是根深蒂固的,并非朋友们一句两句骂所能转变了的。

  朋友之一是我们这一代学人中的佼佼者,未届不惑之年已做成密西根大学的正教授了。他用惯常的科学研究思维方式为我们描绘了就读密西根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与麻省理工学院工程系之间的区别。他径直走到写字板前给我们画了一幅草图,我们问他如何解读。他说,就学生的素质和前途来说,两校最优秀学生之间并没有什么差别,差别仅仅是在中下等学生之间。对于麻省而言,再差的学生也坏不到哪儿去,而密西根大学的差生就不能同麻省的差生同日而语了。听他如此解释,再看图表,仔细一琢磨,可不就是这么一回事。他真是言简意赅,使人一目了然。可问题是,你对自己孩子的估计判断准不准呢?如果孩子在密大可以读到尖子水平,实际上中上水平也可以,那么,我们上述的有关孩子教育投资的经济学理论就能够成立,因为在大学后教育中,密西根大学的优等生已不比任何名牌学校的学生差了。但如果孩子在大学竞争中就惨遭淘汰,那么,麻省无疑应该是首选,因为道理很简单:麻省的学生再差也差不到哪儿去!而密大的差生就很难说了。这种比较和说明确实理清了混乱的思维,可最后的决定还是难下。对于自己的孩子究竟有多少信心呢?今天好能不能代表明天也好?你敢在孩子的前途问题上冒险吗?

  对于这种科学研究式的分析方法,我是非常赞同的,而且心里也早已有了接受这种观念的基础,因此,十分欣赏这位朋友分析得透彻。可是另外一位朋友听了却嗤之以鼻。他完全从另外一个角度否定了这种分析的结果。他露出十分惊讶的神态对我说:“真想象不出你们怎么会这样来思考问题,一群书呆子!一定是做学问把脑袋做傻了。想想看,事情再明白不过了,哈佛就是哈佛,麻省就是麻省,怎么会同密西根大学一样呢?一样的话,花那么多钱,谁还去上哈佛、耶鲁和麻省?哈佛耶鲁还会有什么竞争?你睁开眼睛看看,别说上哈佛、耶鲁的人是何等聪明,就是我们这些糟糠之货,哪个傻哪个楞。告诉你们吧,这些大学不仅是学术水平的问题,而且是社会影响的问题。哈佛、耶鲁、麻省出来的都是什么人?不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就是总统、部长什么的,再不济的也得是个世界顶级的名教授。记住,上哈佛、耶鲁是花钱买个会员证,证明你是从此要踏入美国主流社会的上层,从此就有了主流上层社会的关系网。二十年、三十年之后,即使你的孩子没有大出息,他们也可以自豪地说:某某总统,某某名流,曾是他们的同校同学。听听,这是什么滋味,什么享受?你说,这可能和密大是一样吗?”

  一席话说得我哑口无言。

选择学校(2)

  确实,我还真的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去考虑过问题,心里长时期的犹豫彷徨,顿时烟消云散了。一位相知甚深的朋友告诉我:“别瞎操那么多心了,强把自己的意志加给孩子,如果孩子一生顺利还好,稍有坎坷,她会怪你一辈子的!更何况,她已经得了那么高的奖学金,你有什么理由阻拦人家!”

  想想确实也是这个理,到了这个份上还能说什么呢?读耶鲁去,读麻省去!孩子的羽翼已经丰满,是该放飞的时候了。遥想当年,我们与女儿同岁的时候,正值上山下乡运动,我们不也是在这种年龄离开了父母走向社会的吗?所不同的是,今天孩子们的前程,天也高,海也阔,蓝天白云,风和日丽,这是我们那个年代所不能同日而语的,我们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对于孩子而言,她的选择早已明明白白地写在了脸上。可以说从接到麻省、耶鲁的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天起,她的心就已不再属于密西根大学了。我们曾经下过一番功夫好不容易才达成的不成文的默契,犹如太阳下的晨雾,微风一吹,早已荡然无存了。这在她频繁地与同学朋友们的电话和E- mail中表露无遗。在她的眼里,我们努力构筑的似乎高不可攀的密西根大学的台阶,早已是“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礡走泥丸”了,那种根本不把密西根州立大学和普通大学看在眼里的口气使我们带有一种微感遗憾的畅快。尽管如此,我们看在眼里,却不动声色,不置可否。无论是从理智上还是感情上,对于一种理念的转变,我们都需要时间,最充分的酝酿。我们深信,蛋必须久孵才能成鸡!

  既然决定了要读最好的学校,新的困惑又接踵而至。耶鲁和麻省,这样的学校都是最负盛名的名牌学校,名序在伯仲之间,又该如何取舍呢?实际上,要在这两所大学之间再比出个高低来,已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了,所谓选择也就是专业的认定。

  在美国前五名大学中,每所学校都是各具特色。读医学和商学管理,自然要去哈佛;读人文科学和法律,耶鲁则是当仁不让;而读机械、电子工程的话,麻省自然又是首屈一指了。各个学校的拳头专业不同,因此,决定了专业也就是决定了学校。

  我问女儿喜欢什么专业?她想都没有想,脱口而出:电子工程和计算机。不知哪阵风掠过,近年来,在华人子弟中掀起了读工程专业的热潮。女儿的几个至交好友都是想读工程专业的,近朱者赤,女儿的兴奋点自然也就在工程、计算机上了。一般而言,孩子的专业是父母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因为专业与前途总是相连的,事关孩子的前程,哪个父母不是瞪大了眼睛。可是我们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在孩子大学专业的选择上,向来不予以特别关注。基于这种做法有几种理由:第一是美国的教育体制与中国的教育体制相差甚远,大学教育提供的往往多是基础教育,与终身专业的定向虽有关联却没有必然关系,专业的选择灵活多样,变换也较为容易。第二是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只要孩子有兴趣,哪一行都能有出息。总结自己的经历,最遗憾的便是职业与兴趣不能统一。我们常说,假如一个人的职业不是为了糊口而是为了兴趣,那么,这个人事业成功的几率将大大的提高。美国人的发明创造精神远远强过中国人,过去总是把此归结为两种教育体制造成的差别,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我在以后的章节里还将要讨论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教育体制对人类创造性思维的影响远远小于职业兴趣的影响。美国人选择职业的观念和中国人有着天壤之别。女儿十年级时曾参加过一次中学暑假夏令营,其见闻甚为广泛,有许多自选职业的典型。女儿很有感触地问我们:为什么中国人的孩子选择职业时,不是医学就是律师、工程师,而美国学生选择职业多是凭个人兴趣。她说她们一个活动小组有十几位同学,仅她一人是中国人,大家在一起谈论理想前途,有人说要学电影,有人说要学绘画,有人感兴趣的是演讲,就是没有一个人说要去做医生,当律师或工程师。女儿问他们为什么不选这些专业,他们的回答说;“太枯燥了。”女儿愤愤不平地说:“其实,中国学生职业的选择根本不是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而是家长的选择。”女儿说得一点也不错,中国孩子的一言一行多是家长的翻版。中国人把职业的选择与生活的衣食住行紧密相连,自然就限制或扼杀了孩子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因此,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对孩子职业的选择千万不要过分限制。我的一位同事告诉我,她的同学中有一对夫妇,都是化学博士,因此,一心想把女儿培养成化学家以便女承父业。可是女儿偏偏爱上了文学写作,征得父母同意后改学了文学,后来写了一本反映南京大屠杀的书而一举成名。因此,在职业的选择上,天份和兴趣是十分重要的,不可轻视。

  我对孩子大学专业不予重视还有一条理由,我认为,假如她选择了一个与日后职业不相关的专业,乍看起来是坏事,其实则不然,表面上似乎走了弯路,实际上弯路不弯。现代科学分工日趋精细,一头扎进某一个领域而走一辈子未必就是好事。跨专业学科在事业发展上往往有意想不到的异曲同工之妙,这种例子信手拈来,比比皆是。十年前刚到密大时,当时的大内科主任是美籍日裔,事业做得如日中天,曾任第一届世界消化协会的执行主席。后一打听,他的大学专业竟是学的文史。密大眼科中心有一位教授,机械工程博士毕业之后,发神经想念医学,许多人都不能理解,可是他做了医生之后,整个研究中心惟有他申请的科研经费最多。大家谈论起来,都归结于他有一个机械工程的博士学位,知识面广博,科研思维也就不同一般。还有一位同事讲起他有一个朋友,读完医学院后突然想改行学法律,在一般人眼里,这是不可思议的。美国的医学院是大学后教育,且费用昂贵,而且一旦做了医生后立即便能跨入到高薪阶层,这时再去读一个同样是大学后教育,同样是费用昂贵的法律专业,无疑是与自己过不去。可是偏偏就是这个人,因为有着一般律师所没有的医学背景,主理医学官司而炙手可热,百万元年薪也难得聘请得动他。

  综上种种理由,我对女儿的专业选择是听其自便,观其行,从来不加限制和劝阻。因此,当她提出希望读电子工程和计算机专业时,我们欣然应允,而且选择学校的问题也就此迎刃而解了,读麻省!

选择学校(3)

  在所有录取的学校中,耶鲁大学的录取工作做得最多最细,最让人动情,最使人觉得难以割舍。美国的新生录取,通知书的发放与实际录取人数总是有一个比例,越是竞争力强的学校其比例就越小。换言之,越是好的学校越是不舍得放弃。这也是中国和美国不同的竞争机制造成的。在美国,高中四年,一般申请大学工作在三下四上时即可基本就绪。学生可以任意报考学校,不同的学校可同时录取同一个学生,而且在录取过程中彼此没有任何的联系和影响。如此一来,好的学生往往会同时被多所大学录取,学校深谙此理,因此,争夺生源大战便成为名校竞争的重头戏。对于好的学生,一旦录取通知发放,争取攻势也就接踵而至。耶鲁正是这种攻势最强烈的学校。最先表示祝贺的是学校指定的指导教授。他的电子邮件比录取通知还快,他的祝词热情洋溢。接着便是细数耶鲁大学的优势,从校园、校史,到专业设置,师资力量,最令人激动的是耶鲁产生过多少总统,多少诺贝尔奖获得者等等。并热情地询问还有何问题,他可以全方位地提供咨询服务。紧接着,两个也是被指定的四年级学生便给我的女儿写信,谈耶鲁四年大学的感受,谈大学后教育的去向,谈耶鲁大学学生的骄傲。谈得女儿心驰神往。两个学生中一个人准备去哈佛医学院深造,一个人去斯坦福攻读工程博士学位。女儿闪着羡慕的眼光问我们:“耶鲁毕业的学生是不是想去哪儿就可以去那儿?”我们笑了,说耶鲁是,恐怕麻省也是,只要成绩好。

  接下来的一个礼拜,耶鲁大学安娜堡的校友会几乎天天打来电话,邀请女儿参加他们组织的各种活动,座谈会,专题演讲和晚宴等。热情地询问我的女儿对耶鲁有什么看法,有什么问题要问。因为女儿心里已有了倾向,回答他们的提问时总是吞吞吐吐的,闪烁其词。我们理解女儿的难处,拒绝耶鲁这样的学校,从感情上来讲是痛苦的,话到嘴边却说不出口。

  拒绝了康乃尔和密西根大学之后,女儿曾对我们说,耶鲁不忙着回信,再捂几天吧。看她难割难舍之情,我笑了,说多孵几天吧,也许这一拒绝,一辈子从此就与耶鲁无缘了。太太立即反对,说:“还有研究生呢,读研究生时可以再去耶鲁。再说,说不定哪天又改主意想学法律了,那时再去耶鲁不迟,只怕这一拒绝到时再想进却进不去了。”我望着女儿笑,我知道她的心思,她对读研究生时的去处早有打算了,只是还没进大学门呢,谈论此事为时过早。直挨到最后一天,她才不无遗憾地把信封上。

  我与朋友谈及此事,朋友问我拒绝耶鲁有没有专门写封信。我说没有吧,没这个要求。朋友说,像耶鲁这样的学校怎么能随便填个表就拒绝掉了呢?应该附一封亲笔信,讲明原因,也表示惋惜和慎重。我听了,觉得是这个理,立即打电话给女儿,问信寄走了没有。女儿答还没有。我心感侥幸,亏她捂到最后一刻。于是便把朋友的意见说给她听。她听了欣然同意,整整写了一个下午,附上一封措辞委婉、留恋不舍又万般无奈的信。我们知道这封信也许根本就没人会读,但附了这封信,全家人心里都觉得踏实了许多。我们心里都期许,没准这封信真的会留下一条退路,说不定哪天女儿就踏进了耶鲁的殿堂!

走进麻省(1)

  她走进了世界上最有名大学的同时,也走进了一所最难读的大学,激烈的竞争、艰苦的攀登,还只是开始,还需要艰苦努力。但是,我们坚信,这样的生活对于女儿来说并非是坏事,挑战总是和机遇相逢,竞争也和辉煌同在,这就是女儿所面临的今天和明天!

  就这样,女儿跨进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大门。作为学生的父母,我们被邀请访问麻省理工学院。

  过去总有个印象,认为麻省仅仅是个小小的机械工程学院,连大学也算不上。实际上,她现在早已形成以电子工程、机械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为拳头专业的综合大学。不仅拳头专业驰名于世,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商业管理和经济领域都是世界上可以问鼎的专业。

   麻省理工学院始建于一八六二年,至今已整整一百四十年历史。从宗旨到现实,从建校到今天,在世界上,麻省一直在机械工程和技术领域处于绝对领导地位。她的宗旨就是要培养出全世界最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她的目标就是在新的世纪中继续在工程技术、生命科学、生物工程、经济和商业管理等专业中领导世界潮流。今天的麻省共有五个分院:建筑和艺术学院;电子机械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人文学院和文学院。方方面面、林林总总涉及几十个专业的麻省理工学院规模虽然不大,却异常精悍。麻省在校学生不足一万,仅相当于密西根大学的四分之一,其中本科学生仅四千有余,可麻省的教授却有七百八十五人,其中四十七人次曾获得过诺贝尔奖。以她过去的成就和辉煌,麻省不愧为一流科学家的摇篮,也不愧为工程技术和生命科学的先驱。

  麻省校园占地一百五十多英亩,沿查尔斯江绵延近二英里,古朴肃穆的建筑群沿江矗立。站在中心校园主楼前环顾达尔文楼、牛顿楼和伽利略馆,犹如一下走近这些科学巨擘的身边,肃然起敬的感觉油然而生。事后我曾反复思考,名校的作用究竟在哪里?仅仅在那些名誉、设备和教舍吗?不!名校的效应就在于她能把一种凝聚力量,通过种种方式灌输到千千万万个学子的心中。当你每天经过这些建筑群时,你能不被巨人们的精神感召吗?在他们深邃的目光凝视下,你又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倦怠吗?因此,名校的效应不在形式,而在精神,在于使你不得不奋发向上的巨大驱动力!

  在二○○一至二○○二学年的秋季招生中,麻省共招本科生一千零三十五人,是从一万六千多名申请者中经过五轮挑选而产生的。申请者来自美国本土五十个州和包括香港、台湾在内的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来自美国本土的申请者当中,有百分之四十一是所在学校同届学生中的第一名,录取后,这种比率攀升至百分之六十七。新生中国际学生占百分之八。在所有新生中亚裔占百分之二十八,女儿曾十分惊奇地在电话中告诉我们,这届学生中有两名是直接从中国大陆考过来的。这个消息也很出乎我们的意料。大陆学生多以研究生身份考入美国留学,本科直接考过来却从未听闻,即使有个例,也总以为是国际大学生的交流计划,这两个学生究竟是如何进入麻省的,至今我们尚不清楚应如何报考,录取的标准是什么?

走进麻省(2)

  在新生之中,女生的比例占百分之四十七,约近一半。这种比例也令我们大吃一惊,有两种观念在此得以强行纠正。一是在传统观念中,认为学机械工程的女生比例不会太大,百分之五应是正常,百分之十应是极限,而百分之四十七则不得不令人瞠目结舌。二是认为女生智力和成绩在高中后总要逊男生一筹,可是在我们周围的学生中则是明显的表现出阴盛阳衰。成绩好的几乎都是女孩子,男生则凤毛麟角,以致于女儿的小伙伴们想在毕业舞会上找一个称心如意的舞伴都不容易。长得风光体面的,则是成绩太赖,实在捧不上台面。成绩说得过去的,形象却又不怎么样。好不容易有几个两项都还可以的,在众多女孩子的面前,实在是不够分配。说来也怪,在这一届优秀生中,女生实在太多了,不仅成绩好,而且姑娘们个个长得高挑水灵,找一个矮半头的男生实在也是不够般配。

   今年回国探亲,在返回飞机上遇到了两名来密西根大学读书的北京大学物理系学生,都是女孩子。回来后女儿说在密西根大学中心校园候车时又遇上了三人,也全是女生。这一说更觉奇怪,难道这一届的好位置全让女生给包了。时代变了,女孩子们的社会角色也变了,男女生智力上的差别也就日益缩小。由此看来,过去归咎于女孩子生理差别的观念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心理的歧视,去除了社会心理的障碍,女孩子们的智力便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初入麻省的女儿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与好奇,每天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告诉我们新的感受。第一天说学生公寓里的衣食住行,惊奇异常地告诉我们学生公寓为迎接新生入校,供应昂贵的餐饮消费。从来都说美国没有免费的午餐,可是女儿兴奋地说,她们免费午餐上的龙虾大得吓人,她说从未见过这么大的龙虾。第二天又告诉我们查里斯江边的夜景是多么美,和在上海滩上看浦东的景色一样使人难忘。我听了说,她是带着感情色彩,在我的眼里,上海浦东的夜景要比麻省校园的夜色美得多。实际上,两处都美,美的特色不同。上海的美带着新时代的气息,麻省的美是历经久远的美,既带着现代化都市的炫目,又有着著名学府的古朴庄重,站在不同地方会有不同的感受。

   第三天,她便带着忧虑的心情告诉我们,她的新同学一个比一个聪明,哪一个都有着令人吃惊和羡慕的优秀成绩的背景。还记得我告诉过你们的那两个从中国考来的学生吗?他们都是拿过奥林匹克竞赛的金奖,一个是数学奖,一个是化学奖,有这样的成绩自然就会被麻省录取了。

   我们笑着告诉她:“别担心,在她们的眼里,你不同样也是聪明绝顶的人吗?还记得你的录取通知书上说的吗?那上面开头就说你是属于这届学生中的佼佼者,否则,你也不会得到那么高的奖学金了。”女儿听了,仍是半信半疑,没有吭声,想了好久才回过点味来,情绪慢慢地好转了,语调又恢复了轻松愉快。

   就这样,女儿走进了麻省理工学院,带着对久仰名校的渴慕,带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带着新入校的激动,带着对新生活尚未适应的忐忑不安,走上新的生活道路。值得庆幸和安慰的是,我们能够一帆风顺地把女儿送到这样举世瞩目的学校里,是我们从来未曾料到的。和女儿同龄的时候,我们正面临着上山下乡,离开父母去接受另一种生活考验。时代变了,环境变了,命运和前途也都变了,这是新一代人的幸福和骄傲。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想和女儿比少年时代的生活,但情不自禁的回忆,却能稍稍慰藉女儿远走高飞带给我们的失落。还有什么值得牵肠挂肚的呢?还有什么值得思前想后的呢?她的未来生活是海阔天空。

   但是,在我们的头脑中也十分清楚,女儿面前的道路并非是平坦大道,正如她自己所担忧的那样,她走进了世界上最有名大学的同时,也走进了一所最难读的大学,激烈的竞争、艰苦的攀登,还只是开始,还需要艰苦努力。但是,我们坚信,这样的生活对于女儿来说并非是坏事,挑战总是和机遇相逢,竞争也和辉煌同在,这就是女儿所面临的今天和明天!

遗珠之憾

  大家一致的看法是:在这个竞争的社会里千万不能自谦,谦虚就等于自我扼杀。连自己都不说好谁还能说你好?和美国人共事,中国人总是要吃亏,因为美国人有十分本事总要表现出十二分来,而中国人则相反,明明有十分本事却总是说只有八分。

  四个大学录取通知书发来之后,我们女儿的名声在小城华人圈子里鹊起,可是她却表现出意犹未尽的烦恼。一次,她悄悄地对我们说她有遗憾。问她何事遗憾?她说:“后悔没有申请哈佛。”

    目前在美国大学的排名上,各种媒体、各种杂志,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重,虽常有一些大学的排名窜至哈佛之上,但是,在人们的心目中,哈佛作为龙头老大的位置却是不可动摇的。

   当时写申请时并不是未曾想过哈佛,只是因为哈佛的门槛太高,女儿心有所惧,勇气不足,故而申请有所保守。如今,四所申请的大学全部录取了,后悔和遗憾便油然而生。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作为父母,我们自然了解女儿。女儿生性自尊心极强,没有把握的事很少去做。平时考试,问她考得如何,总是一句话:还可以。“还可以”究竟是什么概念呢?初时我们也感糊涂,每当“还可以”的成绩一公布,总是最好的分数,我们这才知道,“还可以”确实是可以。考STA- I,首次考,问她感觉如何,她犹豫了一下,说:“恐怕能有一千四百。”报出的成绩却是一千四百七十分。再考,又问她感觉如何,她笑笑说:“可能比上次强。”成绩一出来,考了一千五百四十分。时间久了,只要她嘴里说“还不错”、“还可以”,我们便心中有数,不再为她担忧。考STA-II时,她要求考试中心直接把分数寄到申请学校。这样做是很冒险的,因为没有人会傻到把考砸了的成绩送给申请学校,万一考砸了,连个补救的措施都没有,这就犹如把狗皮膏药贴到脸上,想揭也揭不下来了。但是女儿考试的时间晚了,安排不开,已经没有再考的机会,没有选择,便只能冒险了。“考砸了怎么办?”我们问女儿。这种做法是迫于无奈,并不符合她的性格。她心理未作准备,这一问便愣了,沉默了好久才说:“感觉还可以,不至太差吧!”这不同于寻常的考试,在回答我们的问话时,前面又加了修饰词,使我们心里也没了底,着实为她捏了一把汗。

   那一次考试连女儿自己都沉不住气了,心里毛毛的,第一次提出要花十美金去查阅分数。这种情况也与国内大不相同。国内查分数是要托关系,找内线,在美国若是要提前知道考分就要花钱,在金钱面前人人平等。查分的结果是女儿沉吟良久才说出口的那句话:“还可以。”成绩是想不到的好。用句英文表达,则是Outstanding和Perfect。四门功课三门满分,一门不是满分的写作课也高达七百八十分,离满分仅差二十分。这种成绩也是出乎女儿的意料,高兴得直跳。要知道写作课的高分是很难拿的,在她周围的朋友中,不管是她认为英文比自己好的美国人还是华人,从来没有人能在这门课上超过七百五十分。她自己设定的最高分也仅是七百分。她曾对我们说过,如果写作课能得七百分她就很满足了。结果成绩远远超出预料,惊喜自不言而喻。

   不过,这种内向保守的性格优缺点都有,好处是期望值不高,应试时人的压力小,心理负担轻,容易发挥,结果也容易满足,即使有落差也不会太大,不致于产生大的失望。万一考得好还会有意外的惊喜。但是,这种性格最大的缺点是养成人的惰性思维,容易满足,不敢冒险,不思进取,因此也就失了很多机会。 正是这种典型的中国式的教育方式使她在估计自己的实力时过于保守了,才在报考学校上留下这一点遗憾。

   对于女儿的遗憾,我们既表示了同感,又劝她不必过于计较。表示同感是想改掉她身上的中国人过去称之为美德的谦虚品性。朋友们在聚会时也常讨论到这个问题,大家一致的看法是,在这个竞争的社会里千万不能自谦,谦虚就等于自我扼杀。连自己都不说好谁还能说你好?和美国人共事,中国人总是要吃亏,因为美国人有十分本事总要表现出十二分来,而中国人则相反,明明有十分本事却总是说只有八分,上下悬殊,一半的本事便泡了汤。

   劝说她不必遗憾是让她明白不要为了一点虚荣而斤斤计较。哈佛、耶鲁、麻省,本来都是顶尖级的学校,地位是在伯仲之间,属于同一个档次,失去其一,何憾之有?即使是都被录取了,又分身乏术,还是只能上一个学校,争来的只不过是个脸面罢了。再说,此时没有申请哈佛正好,留个悬念,留个盼头。我们鼓励女儿到哈佛去读研究生,女儿听了不住地点头,连说对对对,去哈佛读研究生,此生所受教育就完美了,不留任何遗憾!

   女儿是带着这个遗憾进入大学的,我们知道,虽然已经劝解开了,但是,是否还会有隐隐的伤感呢?我们为此还有一点担心。女儿进入麻省理工学院的第一个礼拜,便用省下来的伙食费,为我们每人买了一件棉衫和T恤,等我们赶去看她时,她为我们展示了买来的新衣。妈妈那一件新衣上写着:“麻省妈咪。”我的那一件新衣上则写着:“并非每一个哈佛人都能被麻省接受。”我们看了,开怀大笑。笑女儿细密心思里的天真无邪。从这细微的小事中,那隐隐的心里遗憾显露无遗。但同时我们又开心地看到,她确实也为是一个麻省学生而骄傲!

   是的,应该骄傲,该有多少人向往麻省,而又进入麻省无门呢?

   是的,也应该有点遗憾。人生的道路上总该有点憾事,有遗憾并非是缺陷,没有遗憾的人生还会有继续上进的动力吗?

本主题前一文章

有女初长成: 麻省就是麻省,怎么会同密西根大学一样呢?(I) --- 默人 2005/06/15 07:09 (24322 bytes)

加跟贴 发新贴一品 养儿育女索引首页

Powered by AFpost Thu Dec 27 17:49:24 2018.

本论坛上所有文章只反映送交者的观点。我们保留删除任何被认为不适合本坛的文章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