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女初长成: 麻省就是麻省,怎么会同密西根大学一样呢?(I)

默人 发表于 2005/06/15 07:09 一品 养儿育女 (www.ywpw.com)

加跟贴 发新贴

有女初长成: 麻省就是麻省,怎么会同密西根大学一样呢?(I)

作者 : 默人

  孩子是娇惯不得的,事事如了她的意,就如不了你的意,就培养不出日后做事的坚强品质和意志。

  论及中西方文化差异,家庭观念和子女教育应是首选话题。作为中国孩子的父母,我们同千千万万个家长一样,视子女教育为人生头等大事。望子成龙,盼女成凤,这一亘古不变的育子经早已根植在中国人的潜意识土壤之中,一脉相承,代代相传。为孩子活着,在西方人眼中,这也许有些不妥,可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尤其是在国内经济突飞猛进,一日千里,有些人的事业已如日中天,突然放弃十几年奋斗所营造的事业基础,远渡重洋,异地谋生,千辛万苦之中,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已成为事业损失了的最大补偿。于是,我们常戏谑自己是垫背的人。不管你心里乐意与否,嘴里承认与否,这种事实正日趋成为成千上万留美华人家庭的心中意愿。自然,在这成千上万家庭中,我就是那种心里极不情愿,嘴里死不认账而又做得津津有味一族中的一员。毫无疑问,我们对女儿的期望值是高的。在内心深处,我对自己的事业成就总有一种不尽人意的隐恨,我不服气,但又无奈。这种遗憾和委屈便悄悄地转化成另一种期许,那就是让女儿去继续我所不能成就的事业。

  可以这样说,我是把女孩儿当成男孩子养的。男人敬业,女人持家,这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传统,且不论是否糟粕,女人的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不同于男人,这也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度里的客观现实,否则也就没有什么女权运动,也就没有讨太太去日本和台湾之说了。新加坡有一位驰名东南亚的华人传教士唐教授,他来美国传道时讲到女人,说自己的女儿最可爱的时候是受了委屈趴在桌子上偷偷抹眼泪的时候,最可恶的时候是站起来叉着腰同你指指点点大声争辩的时候。台下听众,一片哗然。据他说这种观点是来自《圣经》中保罗对女人的态度。我不是基督徒,自然是不能接受这种态度。依我之见,我也喜爱女性温柔善良小鸟依人的天性,可是,温柔总是与寡断相连,善良却会失去明智,小鸟依人怎么能开辟一片广阔天空任其翱翔?自古以来就是“两美难全”,万事总是利弊集于一身,有利就有弊,取舍之间只是审时度势结合个人情趣的选择。归结到对孩子的培养教育,成材成人如不可兼得,让我来挑选的话,我宁可要前者。我不指望女儿总是小鸟依人般地偎在身旁,我希望她能像男孩子一样去做一番大事业,去了却我所未能完成的心愿。因此,从小我们便刻意对她进行有别于女孩子天性的气质培养。八岁时我带她去游公园,公园里有一片湖,湖中有一个小岛,通向湖心岛的是间隔着露出水面的石墩,远近都在一步左右,有野味,也有情趣。在我们前面,很多与她年龄相仿的孩子都过去了,轮到她时,她突然望着脚下的湖水向我撒娇喊道:“爸爸,我怕。”我说:“别怕。看看别的小朋友,他们都不怕,你怕什么!” 话虽如此说了,可她还是喊怕,不敢迈步,要我背她过去。我听了很不高兴,生气地责问她,为什么别人能做到的事你却做不到。万般无奈,她只好战战兢兢地跨着石墩,慢慢地向前走。越是怕事越是要出事,在跨最后一个石墩时,她腿一软,脚下一滑,跌进湖水里了。随着一声惊叫,她趴在水里向我大声哭救。我为她如此怯弱的女孩子气而不悦,站在她面前,坚持要她自己爬起来,并坚持要她重走一次。她浑身水淋淋地站着哭,我心里也几次泛起不忍,但还是坚持要她按我的要求去做。事后说起此事,很多朋友骂我,说我心太狠,并指责我教子无方,简直是虐待儿童。我听了,并不争辩,只是笑。可我认定一条:孩子是娇惯不得的,事事如了她的意,就如不了你的意,就培养不出日后做事的坚强品质和意志。再说,我并没有要求孩子做超出她体能或智能所能及的事。

  平时,我最不能忍受的事就是看不起女孩子。无论是谁,只要在我面前说女孩子不如男孩子,我心里便不快活。记得十几年前同一位老同学一起喝酒,席间以祝愿孩子前途有成就为题干杯,突然老同学把端起的酒杯放了下来,说:“我怎么能同你喝这杯酒”?我听了一愣,问他为什么不能?他竟用不屑一顾的口气说:“你的是女儿,我的是儿子,他们未来的成就怎么能相提并论?”一句话差点没有把我气背过去。当时,我竭力掩饰不悦,装作若无其事,岔开了话题。我之所以能原谅他,是因为我知道他并非是有心气我,可是,这有口无心,口无遮拦的玩笑,却造成了我内心很深的伤害。十几年过去了,时至今日,当我的女儿同时被美国最负盛名的几所大学同时录取时,我曾面对大海,遥望祖国,思绪万千,不知为什么,在如潮涌的思绪中,我竟想到了这位老同学,不知贵公子现在可好?出息到何种程度?是否真的如他当年所说的,女儿是不可能与儿子同日而语的?

录取惊喜(1)

  对于危险年龄阶段的孩子(十五岁至二十岁)来说,父母的意见往往会遭到莫名其妙的抵触。这种情况也会时常发生在我们的女儿身上。

  我们的经验是,决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如果想让孩子接受你的观点,需要周密的计划,缓缓的诱导,费时费心之后才能水到渠成。

  当女儿报考大学时,我们为她设定的目标是密西根大学。密西根大学是一所公立学校,按全美公立大学排名,密大与加州的柏克利大学并驾齐驱,有些专业还略胜一筹。在全美三千六百多所大学的排名中,密大本科学院排在第二十五位(今年排名已上升到第二十位),其中商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牙科医学院、医学院、音乐学院的排名更前些,常有问鼎“首席”之势。密西根大学历史悠久,规模庞大,仅在校注册的学生就近四万多人,是全世界校友最多的大学之一。同时,密西根大学也是最早引进中国留学生的学校之一,据说早期的校长安爵先生就是第一任美国驻华公使,卸任后做了密大校长,于是,最早的一批中国留学生也就由他引荐来到了密大(时间大约是在一八四○年左右)。去年哈佛大学招聘校长,据说参加竞争的有四百多人,当时的总统克林顿、副总统高尔都赫然列在名单之中。可是经过四五轮的筛选,进入最后两名竞争者之中的,其一就是现任的密西根大学校长。密西根大学的声望从这里也可以略见一斑。

  我这样介绍是想说明,我们设定这一目标,有几条站得住的理由:首先,在当时我们的心目中,密西根大学属于名校之列。尤其是初来美国时,受同一实验室一位同事的影响颇深,这位同事认为孩子能进密大读书是一件非常值得庆幸和夸耀的事。当年,这位同事的女儿就是渴望进密大读书而未果,每每谈起便饮恨不已。后来,只要见到华裔的密大学生进实验室打工,他总是表现出特有的热情。他告诉我们,这些孩子是多么优秀,所以才能进密大读书。受此影响,我们自然就把进密大之路同蜀道之难联系了起来,以致于在后来的朋友聚会中,因过度渲染进密大的难度而与另外一位好友发生争执,大家各执一词,互不相让,面红耳赤,场面好不尴尬。

  其次,密西根大学虽然谈不上是超一流的名校,却也堪称一流名校,如以当年粟裕将军的名言“宁为鸡首,不做牛后”为座右铭,选择密西根大学也算是上上之策。密大位置承上而启下,进可攻,退可守,以兵法而论,足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有一位同事,他的儿子从清华大学转来密大工程系读书,后来以佼佼者的成绩毕业,考取了斯坦福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是进可攻之例。另一同事,其儿子进入密大学习时,成绩泛泛,四年后商学院毕业,被纽约金融市场几家大公司千挑万选相中,毕业即拿高薪踏入华尔街行列,是退可守之例。进退均握胜券,又复何求?

录取惊喜(2)

  理由之三,尽管我有把女儿当成儿子培养之心,却不得不面对女孩儿心理、生理和社会角色的特点。在美国,华裔后代的教育难上加难,耗人精力,牵人情怀不说,还时时惹人心烦。说白了,男孩子有男孩子的烦恼,女孩子有女孩子的担忧。男孩子小时顽劣难驯,女孩子大了心猿意马,两者均为美国过于强调个性化自由发展的教育风气所带来的后果。女孩子大了,父母们反倒越来越不放心,纵有千条万条理由,却说不出口,也难被理解接受。因此,认定了一条,说来说去,千好万好,看住了最好。这就是,虽然站不住脚,却费煞一番苦心的第三条理由。我们的观念是,孩子虽然大了,但世界观、人生观却尚未成型稳固,生活经验更是一无所有,因此,守在眼面前,虽然不能天天眼瞅着,手拉着,可是,父母们一颗敏感的心时刻放在孩子身上,总能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只鳞片爪,及时疏导,及时匡正,免得吃了大亏才总结经验。平日,父母们这些可怜见的小小心思须得藏好了,掖好了,千万不能让孩子察觉丝毫,否则,只能引起她的反感厌恶,会适得其反。二十岁之前的少年,处于危险年龄,这种年龄之所以危险,是他们不论心里想的、嘴上说的还是行动上做的,总是要和父母们反着、拧着。他们自以为什么都懂了,可他们什么都不懂,他们自以为成熟了,实际上却是幼稚可笑。他们心里惟一的冲动和欲望,就是早早地离开家,远远地避开父母们的唠叨、约束和不理解带来的不快。花着父母们的钱却又不要父母们管,这纵然算不上一种时尚,却也是一种少年普遍的心理。

  最后一个理由便是钱的问题。这个理由说起来虽然有点小家子气,可也着实是我们的一块心病。目前,上美国顶尖级的学校,除额外开销,仅学费和起码的衣食住行,每年约需四万美金。四万美金,对我们这样的家庭,无疑是沉重的负担。有朋友说,教育也是投资,今天投下去,日后孩子们出息了,再大把大把地赚回来。还有的朋友说,操这份心干嘛,贷款去,这也让孩子们有点责任心。话虽这么说,理也是这么个理,可临到头上,总也不是说的那么容易。进超一流大学就能保证孩子出息吗?即便出息了,赚了大钱,可那已经是另外一个个体,与做父母的又有什么相关?又有几个父母能够心安理得地花孩子们赚来的钱呢?因此,勉强说投资的话也是一种无回报的投资。再者说,从投资的观点,能不能先上一个收费低的学校,读研究生时再去那些超一流的学校,岂不事半功倍,经济实惠?要知道,无论是美国还是今天的中国,竞争都有延后的趋势,因此,仅仅大学毕业是远远不够的,大学毕业后还有一段学习路程。贷款虽是美国人读名牌大学和热门专业最常使用的方法,可是对于我们来说,虽留美十年,观念却迟迟不能转变。读医学院、法学院或MBA这些大学专业还好说,无端的,读个大学就背上二十万美金的债务,心里真有说不出的滋味。这样想来,密西根大学便是我们最理想的选择,因为我们是密西根的州内居民,故读密西根大学至少可以省下一半的学费。具体地说,若是一个外国人或外州人读密西根大学一年需花费三万五千美金的话,那么一个州内居民的学生花费仅仅是一万五千多美金。同时,许多成功的经验早已告诉我们,只要孩子稍加努力,密大毕业后可以申请到任何一所大学继续深造,因为密大所铺设的台阶距离长青藤学校的门槛已经十分接近了。从这些情况来分析,我们有什么理由拒绝密大?有什么理由不省省我们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一点血汗钱呢?

  除了上述理由,这种目标的设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减轻了孩子的心理压力。人常说,希望越高,失望越大。因此,把期望值定得低一点不会有太大的失落,也许还会有意外的惊喜。但是,对于危险年龄阶段的孩子(十五岁至二十岁)来说,父母们的意见往往会遭到莫名其妙地抵触。这种情况也会时常发生在我们的女儿身上。直觉告诉我们,女儿的成绩可能要远远超过密大的录取标准,如果考上了好的大学,如何才能把她留在身边?我们的经验是,决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如果想让孩子接受你的观点,需要周密的计划,缓缓的诱导,费时费心之后才能水到渠成。

  定下了这一目标之后,我们开始有意识地把密西根大学话题列为我们交流的重点。每天全家坐在一起共进晚餐的时候,我们便把搜集到的有关密西根大学的新闻讲给女儿听。开始,我们尽量避免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总是借别人的评论把密大的位置抬到相当的高度,让她充分认识了解密大,在心里慢慢地接受密大。女儿对密大产生好感之后,每当家庭聚会朋友们谈论起孩子读书的问题,只要女儿在场,我们总是说目标是密大,久而久之,密大便自然而然地成为女儿首选的学校了。直到有一次听到女儿在跟自己的朋友交流时,亲口说出准备进密大读书,我们心里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知道我们的计划实现了,密西根大学已被女儿正式接受了。

录取惊喜(3)

  尽管如此,超一流名牌大学对孩子的召唤和诱惑还是挡不住的。虽然她口里也说密大已经够好了,可是在她内心深处,对哈佛、耶鲁、麻省等一批最负盛名的大学的渴望却像大海潮汐一般日夜涌动。昨天刚告诉我们某某同学准备报考哈佛,今天又饶有兴趣地告诉我们她最好的一位朋友要申请麻省了。从她那双眼睛里,我们早已看出了她的心思,只是不愿道破。终于有一天,她问我们,可以不可以在最好的学校里挑两所试试。我听了,心里按捺不住的高兴。教育孩子,最成功的经验莫过于激发孩子的进取心,使她对设定的目标始终保持一股攫取的渴望和兴奋。为达此目标,欲擒故纵也是我们常常使用的手法。欲要孩子做一件事,学一点技艺,千万别赤裸裸地摊派威逼,这样,再好的东西孩子也不知道珍惜,也会认为一钱不值,从而轻易放弃。想让孩子接受,就要先设法激发她的兴趣,各种场合都带她到场,远远地看着,使你想让她学习的东西带着一种神秘的色彩。尤其是孩子熟悉的朋友也在其中,这种诱惑作用就更突显。最好的效果是让孩子先提出要学,父母呢,千万别一口应允,只说考虑考虑,造成一种请求的态势,吊吊她的胃口。我知道,对于父母来说,这很难。当今的父母惟恐孩子不学,惟恐孩子比别人条件差,要什么给什么,这也想学那也想学,结果呢,钱花了,时间精力费了,孩子什么都没学好。这还不算太坏的结果,很多教育是花钱买了孩子的坏习惯,养成孩子什么都不在乎、什么都不以为然的一副吊儿啷当模样。在申请大学这一孩子成长过程最重大的选择中,我们依然采用了这一类手法。我们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上,让她始终保持一股不衰的斗志,做最好的学生。虽然我们已处心积虑地为她设定了密西根大学的目标,可是,当收获的季节来到,当孩子想跳起来去摘那最红最大最好的桃子时,我们心里怎能按捺得住内心的高兴呢?

  于是,孩子在申请大学时,前五名的学校里选了两个名牌,这就是耶鲁和麻省。那时,我们已经与孩子达成了共识:报考学校本身就是一种挑战,不管是录取与否,不管是录取了之后去读与否,都要尽最大的努力来证明自己具有这种实力和能力!在密西根大学和耶鲁大学之间,她又选了一个康乃尔大学。在华人的眼中,康乃尔大学的知名度不能说与李登辉无关。这位曾引起两岸争议的李先生即毕业于康乃尔大学。他是学农业的,于是便认为康乃尔农业最有名,后来一查询,才知道,康乃尔也是属于长青藤名校之列,不仅农业突出,许多其他专业的排名也十分靠前。选报康乃尔大学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有位朋友的女儿是以高额奖学金被康乃尔录取的。前车之辙,后车趋之。在学校报考的选择上,我们并没有参与任何具体意见,这些选择全是出自女儿自己的主意。不过,从这些选择中我们也看出了女儿的明智:层层递进,稳中求好。选择大学的过程,不仅是人生道路的抉择,而且也是她们几个最好的朋友之间暗中较劲比试的竞争过程。女儿不想输,怕丢了面子,因此,在选择学校的时候十分小心谨慎。

  在特定的情况下,虚荣心并非是不好的,面子问题也是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一大动力,因此,在教育问题上,有时谨慎地维护孩子的虚荣心也是必要的。就好像厚黑学,在孩子身上怎么厚黑都不过分,因为对待孩子,父母们奉献的绝对是无私的爱心,耍点小计谋,使点小手腕有什么过分?写到这里,我们不由得想奉劝那些对孩子寄予厚望的父母们,一定要关心孩子的朋友们,要设法为孩子组织一个学业上能互相帮助、互相激励、甚至于互相攀比竞争的朋友圈子。这点对生活在美国的华裔子弟尤为重要!

录取惊喜(4)

  在申请学校的过程中,我们只给过女儿一次建议,结果还被她一口回绝了。那就是究竟什么档次的学校才是女儿的底线,密西根大学是不是太高了?是不是把普杜大学或密西根州立大学作为保底学校?在我们的印象中,密西根州立大学和普杜大学都是不错的大学,太太的老板就是普杜毕业的,他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一批留美读书的学生,现在已成为密西根大学很有名的教授了。女儿听了,责怪老爸老妈怎么对女儿连这点信心也没有,她说;“爸,妈,放心吧,密西根大学肯定会录取我!”这是有点在吹牛皮!可是吹得我们心里挺舒服。这种牛皮充满着孩子的自信,我们特别爱听。我一直持有这种观点,即世界上好事坏事并不是绝对的,只不过是不同角度的审视。品格虽有大的定格,可细节却要灵活掌握。虚荣和自满虽是贬义,可在一定场合下对孩子也有益处,因为这种品行与自强和自信相距太近了,可以说是同一品格的双刃剑,看你如何运用罢了。也许我们确实是过虑了,我们的思想深处早已烙上了特殊环境教育下的烙印,与美国人的自信和自傲的性格已相去甚远了。

  在等待录取的日子里,女儿看上去很平静,若无其事的样子,实际上,她心里并不平静,她虽然也有许多不在乎的事情,可对这件事,她确实是在乎了。她的情绪随着每天得来的点滴新闻而变化,像夏日里的晴雨表。虽然,密西根大学的录取通知早早就下来了,而且给了她半奖,可她并不兴奋。正如她吹牛时所说,读密大如探囊取物,已无任何刺激可言。她在等待,翘首盼望。可是耶鲁和麻省会录取她吗?她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情紧张地盼望。一天,她神情庄重地告诉我们,她的最好的朋友之一已被麻省录取了。告诉我们这件事时,我看到了她眼睛里闪耀着的一种光,只有对获得一件东西达到刻骨铭心,如饥似渴的程度才会有这种闪光。

  “为什么她那么早就被录取了?”

  “她是早期申请的那一批。”

  “正常录取档期是什么时候?”

  “三月底四月初。”

  “没关系,反正我们已经决定上密大了,麻省取不取无所谓,一样的事。”

  我们怕孩子失望而伤心,这样劝她。果真是一样的事吗?鬼才晓得。

  录取档期,女儿天天检查信箱。当她一眼看到麻省和耶鲁那厚厚的邮件时,喜极而泣。(如被拒绝则是薄薄的一封信,关于这一点,她早已打听得清清楚楚。)她每天下午三点钟放学,查看邮箱是第一件要做的事。她的朋友后来告诉我们,当时,她一把把邮件抱在怀里原地转了起来,一边转一边尖叫:“我被录取了!我被录取了!”整整转了三圈,也整整叫了三圈。进屋后,她连鞋袜都来不及脱便给实验室里的妈妈打了电话,用颤抖的声音喊着;“妈咪,猜我得到了什么?”当太太告诉我这件事时,也按捺不住喜悦的说:“哪里用得着猜,听她的口气就知道她已被耶鲁、麻省录取了。”

  两天之后,康乃尔的录取通知也到了。至此,她所申请的四所大学全部被录取了。更可喜的是,麻省、耶鲁不仅录取了她,而且给了她高额的奖学金。在美国,对于家境困难的学生,最常使用的资助手段是贷款和安排学生工作,本科学生获得奖学金的机会很少,更别说是这种名牌大学了。麻省理工学院在给她的录取通知单上开门见山地写道:“恭喜你被录取了。毫无疑问,你是这届申请学生中最为优秀的佼佼者之一。”

  除了学校给予的奖学金之外,她还同时获得了大底特律地区华人工程师协会和全美工程师协会颁发的两项奖学金。后者是全国范围内的竞争,每年三至五人可以获此殊荣,奖金每年是四千美金,可以连续五年。首次颁奖是在赌城拉斯维加斯,组织者们为她们精心安排了一次愉快之旅。

大学城的名人(1)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环境、成长背景和具体情况,任谁的孩子成功的经验都不能生搬硬套。

  聪明的父母会借它山之石而琢玉,舀邻河之水而瓢饮。借鉴经验讲究的是精髓,是精神,而绝不是形式。

  一夜之间,我们因为女儿而成了小城名人。一次在去中国店买东西时,一对素不相识的夫妇听到我们跟朋友聊天,便主动走来跟我们打招呼。问:“就是你们的女儿同时被耶鲁、麻省录取的吗?”我们笑着点了点头。见我们首肯,他们便赞不绝口地夸起了我们的女儿,说你们的女儿太棒了,真了不起,简直让人羡慕死了。回来的路上我对太太说,我们沾了女儿的光,否则,大学城有上万中国人,谁认识谁呢?这下可好,不认识也听说了,我们倒成了小城名人。

  “大喜,大喜!”第一个朋友见面就这么跟我打招呼。我尚不知所云,他拍着我的肩膀说:“金榜题名,不是大喜是什么?往前追一百年,你们家这是中了状元!”我听了不觉好笑,这能与从前的中状元相比吗?状元三年只有一个,而麻省一届就录取上千人,还有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若以状元相称,那该会有多少状元?我知道这是打趣,顶多算是恭维,可却之不恭。再说,虽是过头的话,听了心里却分外的受用。

  “女儿真不错,是个好孩子,给咱们中国人挣了脸!”另一个朋友见着了我们,第一句话就这样说。我们知道这不是恭维,而是地道的实情话。这对夫妇也算老美国了,在这里奋斗了十几年,况且还有个比我们女儿小一岁的女儿,正在浴血奋战之中。在许多人的眼里,似乎中国孩子读书好就是应该的,好像中国孩子天生就聪明。他们总以为在美国学校里读书拔尖的一定都是中国孩子,实际上则不然。女儿这一届高中生有近五百名学生,如果单按成绩排名,前十名中,中国孩子顶多只占两名。有些美国人是非常聪明的,高阶层的美国家庭教育实际上并非传说中那种放羊式的注重个性发展的模式,他们也十分重视学业,GPA总是4.0,SAT 考试也是常见满分,连女儿都不得不佩服。这其中尤以犹太人竞争能力最强,女儿说学校里的犹太人总是一伙,他们大都聪明绝顶,学业过人。除此之外,即使是亚裔,还有日本人、印度人、南韩人,甚至马来西亚、新加坡的华裔后代,成绩优异者也不乏其人。从赞词中,我们一听便知这对夫妇是内行,因为他们的孩子正在拼搏之中,知道深浅。一晃来美已近十年,自以为是美国通了,实际上对美国社会的认识仅浮于表面,许多事都是经历了多次才略有体会,对孩子中学教育的认识便是一例。现在国内许多人仅仅出来转了一圈,顶多是个短期的访问,回国之后便到处写旅美印象,殊不知这种认识连个肤浅都算不上。更有甚者,国内一个好友告诉我,说他的研究生同学中有一位压根没出过国门,但却经常在报上发表域外见闻的文章,问他人在国内何以能写出域外见闻,他说自己的太太是晚报副刊编辑,有许多方便的资料和权利,不用白不用。没见过不要紧,听说过就行,再加上想像力的发挥,还真的骗了不少人。可以这么说,即使生活在美国,也绝非就能说了解美国。这对朋友夫妻经受了孩子升学竞争的辛苦,知道其难,说出的赞语也就不同一般,我们听来也有切肤的感受和安慰。

  紧接着,住在外地的朋友们也纷纷从底特律、新泽西、芝加哥、匹兹堡打来电话询问和祝贺。我十分惊奇他们都是从哪里得来的信息,传得这么远,这么快。底特律的朋友说:“易白,这下你值了。”我明知故问:“我值什么了?”她大惊小怪地在电话那端叫起来:“女儿这么出息了还不值吗?辛苦那么多年,算没白来美国一趟!”

  我说:“孩子出息是孩子的事,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她又叫道:“别装腔,你真不知足,我的孩子要有你女儿这么好,我什么都可以不要!你不想想,我们千辛万苦地跑来这儿,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孩子能奔个好前程!”

  我听了,心里既高兴又凄凉。难道我们这一辈子就这么完了?难道孩子好了真的就能代表我们自己,心里虽然这么想,可是嘴里还是不住地应付着远方的祝福,为的是不让朋友们说我故作姿态,因得意而装深沉,内热外冷的让人不舒服。

  “易白,女儿有这么大的喜事,值得庆贺庆贺!”新泽西的朋友这么大声嚷嚷。我还是笑,说喜事虽是喜事,可没这么大,也不值得什么庆贺。他听了,同样的急,说怎么不是大喜呢?我们住的小城华人也很多,去年有个孩子SAT考了满分,结果还没被麻省录取,全城都知道了,父母亲在当地华人报纸上连篇累牍地刊登文章,介绍教育孩子的经验。他连大学的奖学金都没得上,比你们家的女儿差远呢!我笑着说,“千万别这么比,这些名牌学校挑选虽然严格,难免有失偏颇,遗珠之憾也是有的。好孩子多得是,漏下的不一定就不好。”朋友听着也就笑了,说:“你这是给我们讲大道理。”他说:“他是惟效果论者,过程虽也管用,成功才是惟一的标准。他说,我的儿子还小,我对儿子的要求就是上哈佛和耶鲁,别的什么都不管。我没你那么谦虚,实际上你也不是谦虚,你的傲是在心里,我的傲放在脸上,表现的形式不同罢了。凭心而论,咱们的孩子不能谁能?咱们的孩子不上名牌谁上名牌?”

大学城的名人(2)

  我听了忍不住地笑,说我能理解你的心情,殷殷期望,拳拳之心,千千万万个父母都是如此。孩子总是自己的好,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除了朋友之外,还有称不上朋友的熟人,见了面除了夸奖女儿的寒暄之外,便是那些大同小异的套话:怎么教的女儿?有什么秘方吗?传点给我们。这些话朋友们是不说的,因为既然是朋友,自然就亲近得多,拉起来没个完,肚里的那点货早已抖落得底朝天。套用一句俗话:别装大尾巴驴,谁还不知道谁!惟有这不远不近的关系,回起话来却让人颇费思量,讲深了不是,浅了也不是,最是心烦。要说经验,只要培养过孩子,谁能没有几点?但是,这些话又岂是在路上或超市里,碰面时三言两语所能讲得清楚的。不说吧,人家便说你保守,总疑心你不讲是怕别人的孩子超过你的孩子。并总是意味深长地说:“怕什么,露点儿,再学也赶不过你的女儿!”说得你哭笑不得。我的太太曾总结了一句话:没什么特别经验!纵有,讲了也没用。千人千面,千面千法,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环境、成长背景和具体情况,任谁的孩子成功的经验都不能生搬硬套。我笑了,非常赞同太太的观点,此话千真万确。可要说没经验吧总也不准确,不论成功还是失败,总还有借鉴的地方,总还有点可取之经。聪明的父母会借它山之石而琢玉,舀邻河之水而瓢饮。借鉴经验讲究的是精髓,是精神,而绝不是形式。

  朋友们的祝贺是真心的,虽然有些赞美之词难免言过其实,我们却能够体会那种从内心深处流露出来的真诚和友谊。好友之一说:“怎么表示祝贺呢?买点礼品吧。”她知道我们平日管教较严,孩子一定有想要而得不到的东西。她说:“这次礼品一定要如你女儿的意,想要什么尽管挑。”她的理由简单明了,孩子有那么好的成绩,应该嘉奖,在她看来,这种理由已充分得不容我们说不了。她建议我的女儿在超市的计算机里列个单子,她来通知所有的朋友,大家自由代为认购。我们一听吓坏了,这是什么事?在美国华人的圈子里,婚丧嫁娶办大事才采用这种形式,单为我们女儿上大学的礼品就用这种方法,岂不是过分张扬了。到这个份上,我们不得不站出来说话了,这已经超出了她的个人行为,个人行为容不得我说不,如此张扬就不一般了。她见我们执意阻止,急了,说怎么这么固执,又不是给你们买礼品。我笑了,不得不强词夺理:不是给我们买也不行。另一位挚友又站出来了,他说要专门以我们女儿的名义开一次晚会,目的不仅是奖励女儿,而且也是为了给后面的弟弟妹妹们树立一个榜样。这个主意很好,理由充分,在这一伙朋友中,我年龄最长,孩子也最大,后面跟着长长的一大串,这种奖励先进、鼓励后进的方法生动活泼,有血有肉,我们欣然应允了。

  于是,两个礼拜前便把时间定好了,朋友们忙着操办。虽然参加宴会的朋友有限,可这个故事由朋友传朋友,在这个小城的华人中间传播甚远,余波经久不息。女儿的钢琴老师也来了,她特别喜欢我们的女儿,不止一次地向我们表达她非常以这个学生为荣。她说女儿特别聪明,头脑清晰,思维敏捷。她喜欢女儿不仅仅是女儿钢琴弹得不错,几次比赛都获得了她意想不到的成绩,而且还因为女儿的学习能力特别强,仅用了三年多时间便完成了钢琴十级考试,这是她的教学经历中少见的学生。而且,那几年又正是女儿高中阶段学业竞争最为激烈的关口,她为女儿能同时兼顾这么多而样样事情又都做得有声有色而惊奇。她对女儿的夸奖是赞不绝口,发自肺腑。远在女儿还没有接到麻省、耶鲁的录取通知之前,她就曾亲自跑到密西根大学音乐系为女儿联系报考事宜,她坚持希望女儿能在大学期间获得包括音乐在内的双学位。她说音乐对于人生是非常重要的,有时会有奇妙的调节作用。音乐不仅能提高人的素质和修养,而且也能通过改变人的性格从而改变人生,使人变得安静详和,聪明理智。她的这些带有人生哲理的专业理念给我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不管我们的女儿能否拿到音乐学位,我们总是希望女儿不要因为学业太忙而把音乐丢弃了,相信这些反复的叮咛一定会在女儿的心里留下痕迹,不定哪一天她将会体会到今天父母和老师的一片苦心。

  钢琴老师因为敬业精神而赢得小城华人父母们的盛誉,因此,孩子们也在她的门下排着长队等候入室为徒。父母聚集的场所总是信息最多的地方,加上老师对女儿的偏爱,一时,钢琴老师处又成为一条传播女儿故事的渠道。直到有一天,我们刚从国内探亲返回,老师通过一个朋友向我们带话,说她的学生们告诉她安娜堡新闻(一份当地英文报纸)上有介绍女儿的文章,要我们去找那份报纸,剪辑起来,日后可作为孩子很好的个人简历。我们听后很为老师的关心感动,打电话问是否是一份华人报纸上的新闻,那是女儿因获大底特律地区华人协会的奖学金而上了报,答曰不是,问是否因女儿获得全美工程师协会的奖学金而登报,答曰也不是。太太去图书馆查了几次,报纸的版面太多,且连具体的日期都不清楚,查找是十分困难。我说,算了吧,又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奇怪的是并没有记者专门采访我们,报纸从哪儿获得信息呢?思来想去,惟一的可能是通过学校,通过女儿的母校休伦(Huron)高中了解女儿的。正如前面所说,美国社会生活里的许多事情并非因我们在此生活了十年就清楚了,许多事情根本不了解,许多事情只是一知半解。但不管怎么说,至少女儿在高中里的表现是连美国人都承认的,否则,美国人的报纸平白无故登她作甚?说到这里,我应该惭愧,生活奋斗了大半辈子,没想到出名的一天竟是因女儿而起,因此,这种出名便成了不伦不类。我们的出名必须依附着女儿的名字,谈论起来,人们总是说:“洁宇的爸爸妈妈”。严格说来,我们并没有出名,出名的只是我们的一个名份:郝洁宇的爸爸妈妈。不过,仅此,我们也十分满足,这对于我们心里的安慰更甚于自己出名。

本文跟贴

有女初长成: 麻省就是麻省,怎么会同密西根大学一样呢?(II) --- 默人 2005/06/15 07:11 (21734 bytes)

加跟贴 发新贴一品 养儿育女索引首页

Powered by AFpost Thu Dec 27 17:49:24 2018.

本论坛上所有文章只反映送交者的观点。我们保留删除任何被认为不适合本坛的文章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