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爱武:在黑夜中前行--读《欧洲文明史》
cersp 发表于 2009/02/04 06:25 一品 各抒己见 (www.ywpw.com)
高中历史新课程中,在讲西方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等专题中,都跳过了“中世纪”。陈文海教授在《关于中世纪西欧的政治遗产》中指出“中世纪”不可忽略,按照教材编排,容易形成一种误解:近代西方的民主制度直接导源于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中学历史教学》2006.7第4页)。我和身边的同事确曾在教学中不自觉地给学生强化了这种错误认识,特别会强调西方人文精神起源于古希腊,而简单地否定“ 中世纪”的作用。在新课标新课程的教学中,有必要对这一问题给于正确的引导和拓展。
过去把欧洲公元500年到1500年间约一千年笼统称作中世纪,这一时期,上接西罗马帝国灭亡,下接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进入近代。中世纪的本质是什么呢?是西罗马帝国衰落之时,来自北方的强大起来的日耳曼人取代了罗马帝国的地位,就是日耳曼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也叫做欧洲的封建时代。
在欧洲,“中世纪”概念有着特定的地域界限和情感色彩。当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启蒙思想家创造“中世纪”一词的时候, 他们所指的并不是整个世界,也不是整个欧洲,而仅仅限于天主教所统治的地区,即中欧和西欧。从感情上,他们对亚洲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等)和阿拉伯文化及拜占庭文化十分向往,又欣喜地发现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高超水平;而对公元6至16世纪间日耳曼“蛮族”的入侵而造成的古典文化的衰落极为不满,对教会垄断文化事业不以为然,遂将这段历史斥之为“野蛮”、“未开化”、“专制”,称这段时期为“黑暗时代”。启蒙思想家在痛斥“中世纪”西方黑暗的同时,又以“复兴”古典希腊、罗马文化为名掀起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文艺复兴”前的中世纪,往往给人的印象是“黑暗”的。相对于古希腊罗马辉煌的文明,北方的日耳曼人是野蛮的。日耳曼人在征服欧洲大陆的过程中,混战不休,从公元500年到公元八九世纪,几乎没有什么建树,真象是一段“黑暗的时期”。但历史并没有在“黑暗”中停步不前,历史的车轮按照自身的轨迹不停歇地在向前走,在“黑暗”中,欧洲积聚着力量、孕育着光明的东西,在黎明来到的“文艺复兴”这一伟大时期,迸发出巨人时代的辉煌灿烂。那么,在所谓“黑暗的中世纪”在欧洲历史上又有怎样的历史地位呢?
首先,中世纪对欧洲的一大贡献就是促进欧洲,特别是欧洲西部发展成为民族国家的欧洲。
处于原始社会解体阶段的日耳曼人不断军事南侵,使罗马帝国典型的奴隶制度土崩瓦解,开始真正“封建”意义的邦国林立时代,民族国家的概念就在这个时候形成,而且固定下来。这是欧洲文明历史的一个特点。民族国家,就是大体上一种统一的语言,一种基本的文化,一种大体上的领土,构成一个主权国家。建立民族国家成为欧洲一个普遍的愿望,日耳曼、意大利等都努力向这个方向发展,在后来文艺复兴时期,四分五裂的意大利佛罗伦萨人马基雅维利写《君主论》、《佛罗伦萨史》就是希望意大利出现一个强有力的君主,使整个意大利民族能够统一起来,成为一个民族国家。原始的日耳曼因素如主从精神和自由风尚对欧洲社会的发展不无影响。不同于中国所谓“封建” 专制制度的不断强化,西欧中世纪的城市自治运动持续不断,资本主义在欧洲中世纪内部产生萌芽,并没有遭遇专制的扼杀而发展壮大起来。率先统一的葡萄牙王国依靠强大的封建王权拉开大航海时代的序幕,很快,荷兰开始了资本的运作,英国、法国在中世纪也形成了统一的民族国家,走上资本主义的民主代议制道路。
与民族国家的发展结合在一起的,就是“市民社会”的萌发,同时伴随着的是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社会在发展中培育了一种“自治”的精神,就是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这可算做是后来“文艺复兴”中体现人文主义的一个方面的表现吧。还有意大利和英国等地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也为“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巨匠的产生和活动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第二,中世纪形成基督教文明并非一无是处。
日耳曼这个强悍的游牧民族的入侵造成了西方古典文化的大破坏,使古典文化面临着灭绝的危险,整个西方社会的文化水准也因此而大为下降,基督教会成了古典文化的主要保存者和使用者,尽管它使用和发扬的很少。
北方的所谓蛮族日耳曼在征服的过程中,也接受了被他们征服的罗马帝国的文化,皈依了基督教,把基督教变成了西欧的宗教,同时也接纳了希腊在哲学、文学等方面的遗产,并向近代化推进,这并不象一般所说古希腊罗马文化被长期尘封在基督教之下。古希腊的民主也只不过是享有公民权的少数人的民主,奴隶、妇女和外邦人没有理由去奢望那些权利。基督教在理论上宣传“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圣经》中博爱、宽容、自由、平等等观念潜移默化地深入人心,会在适当的时机成为近代法律规范、政治道德、社会伦理的参照系。
基督教在政治意义上来讲,即基督教的政治化,一旦与政权结合,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它不单纯是统治哪一个人或国家的精神,而是整个欧洲世界。中世纪的基督教会虽然有黑暗、腐败的一面如“宗教裁判所”,政治性上是镇压性质的组织,但也不断地向近代化发展。作为一种文明,基督教有很强的凝聚力,在西方历史上曾经是理性的代表,直到理性回归于人性的文艺复兴时期。
政治化的基督教会也有积极的一面,如发展教育,在修道院中整理古籍,也研究了天文学、逻辑学等等,从寺院、学院发展到后来的大学。基督教的神学和哲学交互发展,到了近代,哲学从神学中发展起来,科学及理性也从对神学的反省中壮大起来,因此,基督教文明在黑暗中也在积聚着力量,闪烁着磷光,对后世文明特别是文艺复兴作出了很重要的贡献。
第三,中世纪对欧洲的又一大贡献就是促进东西方的交流。
中世纪时,东西方的交流有两件重要的大事,一是诞生于耶路撒冷,植根于西欧的基督教文明,二是希腊文明都由东向西传入欧洲。在欧洲近代文明形成的过程中,东方文明功不可没。在中世纪相当长的时期里,东方的文明一直比西方发达,而“中世纪”其它地区的文化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在近东地区,拜占庭帝国从一开始就以罗马帝国的正统继承者自居,积极保存了古希腊罗马文化遗产;拜占庭帝国衰弱后,悄然兴起的俄罗斯继承了其文化遗产;在中东地区,阿拉伯世界的穆斯林们按照伊斯兰教教义的教导,向世界各先进国家广求知识,使阿拉伯文化迅速发展;印度这时因内部分裂和外敌入侵而使其古代灿烂的文化受到相当破坏,但仍有一定的发展;而中国正在鼎盛的唐宋王朝。“十字军东征”大体从1095年到1254年,近二百年的战争,虽然很残酷,但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使先进的东方文化不断地随着十字军带会到欧洲。
综上所述,欧洲的中世纪,表面看起来像是一个板着宗教面孔、非常严肃的、阴森森的一千年,但实际上有很多光明的东西在孕育着,特别在其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是黑暗中向近代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在黎明的黑暗中迎来了文艺复兴的伟大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