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托玛斯·迈尔《社会民主主义导论》/赵忠海
xinkmt 发表于 2009/03/17 00:51 一品 各抒己见 (www.ywpw.com)
社会民主主义是西方社会一种主要的社会改良主义政治思潮,也是欧洲各国社会民主党的思想理论体系。1898年,伯恩施坦发表了《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标志着社会民主主义思想体系的最终形成。100多年来,随着国际政治形势和环境的深刻变化,社会民主主义也在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理论纲领和实践政策。这里,我想以托玛斯·迈尔《社会民主主义导论》为例,来对社会民主主义进行一番简单的微观考察。
托玛斯·迈尔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主要理论家,自1973年起就开始从事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成人业余政治教育工作,1979年起担任德国社会民主党执委会所属基本价值委员会委员,所著《社会民主主义导论》一书(以下简称《简论》),以社会党国际和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纲领性文件为根据,结合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和理论的发展历史,在不足11万字的篇幅内,全面而扼要的论述了社会民主主义的思想渊源、理论论证和政策的指导性原则。是书精炼而又浓缩,涉及内容又较多,因此我准备仅就其中的民主与社会民主主义之间的关系谈些自己粗浅的理解,谬误之处,望诸位不吝指正。
(一)民主在社会民主主义中的地位
社会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个概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无实质性区别,两者可以作为同义词来使用。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曾自称为社会民主主义者或社会革命党人。1但在此后波诡云谲的历史演变中,特别是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及其后采取的政策主张,彻底使欧洲原来是一个整体的社会主义运动划成根本对立的两派。社会民主主义开始按照自己独有的政策、社会和经济纲领来宣传建设未来的新社会。
在《导论》的第八章中,迈尔则明确指出:“民主社会主义就是社会民主主义。”2实际上,在“民主社会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概念中,无论是作为定语的“民主”和作为主语的“民主”,都突出显示了该派理论的特点,即强调民主的极端重要性。
对社会民主主义而言,民主为什么是必要的?迈尔指出:“只有在民主制中,受国家决策影响的多数人才会经常有施加影响的机会。只有民主制国家才会考虑所有的人对自由的需求,因为它是对所有的人负责的。”3“民主使每一次社会改革的程度都能与多数人的觉悟水平和经验水平相适应。民主是对政治生活平等参与的实现。它保证改革步骤能与有关的人们的意愿保持一致。民主防止违背人们意愿的倒行逆施。”4这些看法都是切中肯綮的。记得以前看孙哲先生的《权威政治》一书,有个疑问一直萦绕在自己的心怀:民主是一个先验的真理么?它为什么会那么重要?而事实上,自五四时代起就力倡的“Democracy”,其具体内涵到了现今时代,很多人对其仍是不甚清楚。有人笑谈,“在中国,民主就是为民做主,你是民,我是主”。更有人以为,就中国当下的官僚政制而言,所谓的“民主” 只是权力主导者的一种游戏和安排。
实际上,如果一个国家只是由少数精英分子长期操纵控制的话,由于缺乏民主,下层百姓的意愿和心声无从得到反映和得以在具体政策中予以体现,国家必然会积聚越来越多的问题,积重难返,沉疴日久,最后就会形成大的社会动荡。对传统中国社会而言,所谓“一治一乱”,“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就是不民主的最好注脚。
民主和自由是一对双生子。我们即从切身经验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自由的生活是每个人都殷切盼望的。当然,这自由并非哲学上所谓的意志自由或精神自由,它首先意味着摆脱贫穷和匮乏的自由。“没有社会保障和足够收入,自由始终是一个空洞的诺言。”5资产阶级思想家为反对封建专制和贵族统治,从自然权利的观念出发,提出“人生而自由”的口号,在经济上则主张公开、公平的自由竞争,而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式的社会进步观也在多数人的头脑中扎根。社会民主主义则吸取了自由主义的某些理念,如迈尔所言“自由主义作为中央集权主义、国家统治主义和受固定世界观支配的文化的解毒剂,是矫枉的不可避免的道路”6。它同时又深受社会主义观念的影响,以民主作为保证实现自由的基本手段。因此在《导论》一书中,社会民主主义的三大基本价值定位即为:自由、公正和互助。公正更是民主的直接体现形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将“社会民主主义”称之为“自由社会主义”或许并无十分不妥。“自从列宁在俄国声称他的不受限制的党专政的政策是社会主义的遗产以来,德国的社会主义运动为对外突出其自由的实质(着重号为引者所加——笔者注)而把自己的纲领称为‘民主社会主义’”。7自由依然是指导社会民主主义的原则之一。自由若没有民主作保证,将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自由若不是在理智的进步中生根和发展的,假如只是偶然的或靠武力来恢复的,那么,由于人民思想上没有准备,它仍会成为许多人、少数几个人、或者一个人的暴政。”8这里“理智的进步”其实就是指民主精神的培育、发展和健全。
对时下中国而言,民主就是要分权,要让多数群众有参与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力。因此,民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而自由、公正、互助、等诸价值非藉民主则无由达成。
思想和理论的产生并不是无根柢的空穴来风,它既是对时下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前瞻性思考,又包括着对前人观念的吸纳和归总。以前,我总以为资产阶级赖以立论的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无产阶级据以为圭臬的社会主义是势不两立且毫无“瓜葛”的。而实际上,“从历史上说,现代社会主义是近代自由主义的自由运动的彻底的继续发展。它克服了由资产阶级的财产利益决定的对近代自由主义概念的限制和歪曲。自由主义者尽管主张人对自由的权利不取决于出身,却使这一权利仅限于为有财产的和受过教育的人所有。社会主义要使所有的人在一切生活领域的自由成为现实。它作为自由主义的自由运动的继承者和完成者,建立在这一运动的基础之上,并且在自己的纲领中保持了这一运动的真正成就。”9这也提醒我要注意发现各种异质理论中的相同之处,看问题也要防止简单化、极端化。
民主应当落实到具体制度层面,要由法律对公民的民主权利予以切实保障。这方面,我们是有过深刻教训的。民主的好处就在于可以通过内部平等协商、对话,消除误解,达成“妥协”后的共识,这样才能达到对日趋复杂的现代化社会进行规范化管理的目的。自由的充分发展可能会对民主构成另一种“挑战”10,但只有坚持民主,才能真正激起个体的微观活力,由此充分发挥起个体对整体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中国历史上缺乏民主精神的因子,所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实际仍是“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的“为民做主”的变相翻版,当然这里面并不是说没有丝毫的进步和积极因素,但总体来说,它是一种“民本”而非“民主”思想,它漠视广大民众的自主意识的弊病不容忽视。历史上的一些进步的改革,如近代的百日维新运动,其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得不到下层民众的支持和理解,未能与“多数人的觉悟水平和经验水平相适应”。这也从反面提醒我们,多一些民主意识,多一些对“异议”的宽容精神,才能真正实现进步、繁荣、自由的现代社会。从这方面看,民主社会主义注重捍卫民主价值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我以为,民主如同自由一样,其实是有一个隐含的前提的:那就是每个人都可以有足够的理性去追求利益、幸福等,并可以实现目标效益最大化。每个人可以也应当能够自我把握未来的生活方向和目标。在一个社会形成的“自然秩序”结构中,每个人都应当有权利找到属于自己的最合适的结点,并自主地实现和其它人和社会关系的良性互动。
有一种观点认为,过度民主的社会只会造成价值取向上的跟风,进而发展成为趋同化,它常常表现为对流行时尚、风气的追捧,因而“民主不易培养独立的人格 ”11。这种观点的缺陷在于躐等而进,看不到民主实现的分级分层次性,如经济民主、政治民主、社会民主、国际民主。经济民主的发展对实现其它领域的民主进程影响甚巨。而所谓跟风化、单质化,主要也是针对文化生活、审美趣味而言的,盖不能以“民主会造成自由权威的失落”之论调去谬谈民主。
社会民主主义还特别强调,民主应当考虑到人们的具体经验和生活条件,如迈尔指出“旨在通过扩大自决权来改变人们的生活的社会塑造任务是不能自上而下强加于人的,只有当这一任务是出自人们的具体经验和生活条件时,才能指望得到人们的充分支持和参与。”12这里实际提出一个必须充分重视民意的问题。民主决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充分重视调查,尊重民意,形成“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正确路线。对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改革而论,迈尔下面的话同样也不无参考和借鉴意义,“社会变革的成功首先要有这样的前提:通过变革的当事人和对变革负责的政治家之间的对话,对这些变革的途径、阻力和后果获得明确的认识。 ”13这样的做法好处就在于,降低社会交易成本,并且能在防止“少数人的独裁”和“多数人的暴政”两个极端之间取得某种平衡。
(二)民主、国家与社会民主主义
到社会主义的理论形态并不是单一的,如澳大利亚政治学者安德鲁·文森特在其《现代政治意识形态》中认为“根本不存在单一的社会主义,各种学派以不同的方式对社会主义进行诠释,它成为大家公开论争和具有价值意义的主体”14。他还归纳出了六种社会主义流派即空想社会主义、革命的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改良主义的国家社会主义、伦理社会主义、以团体为基础的多元主义的社会主义和市场社会主义。而我们通常理解的社会主义与俄国十月革命后形成的“苏联模式” 有着过于密切的关系(其中包括东欧、中国、越南、朝鲜、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但事实上,苏联模式并不符合经典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原初构想,而列宁在实现对马恩的重大理论突破以后(即“一国实现社会主义”理论),囿于特殊国情,在制度安排上出现了重大的“浪漫式的失误”,形成了事实上的极权主义,严重破坏了党内民主和团结,国家政治生活很不正常,极力压制、打击不同意见、践踏民主。莫斯科三次大审判的事实真相被披露以后,全球震惊。而受苏联模式的影响,中国在建国后,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压制民主、打击不同意见的事情,至于十年文革,更是对国家、政党正常民主生活的极端破坏。这或许会给某些人留下一个错误的印象:现实的社会主义和民主不相容的。
事实上,任何一种理论、学说的产生必然会受其所产生时代的限制,马恩学说自然也不例外。十九世纪,随着产业工人阶级的不断壮大,马恩在其创立的学说中较多的关注了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对民主问题谈得相对少些。他们虽然强调指出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性,但在实现经济民主基础上应当建立怎样的政治民主,马恩也并没有明确的论述和答案。即便如此,马克思还是充分认识到了民主制度的重要性,他把民主制的实现看成是政治解放的最高形式,“民主制是国家制度一切形式的猜破了的哑谜。”15
我们知道,落后国家在借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实现民族独立、自决后,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生产力发展程度不够,各种物质资料十分匮乏的局面,在苏联的带动和影响下,更是片面发展“斗争哲学”,强调对立,以至于很多国家在较长时间内经济发展迟缓,政治上高度集权,出现了“精神上无止境地丧失活力,政治上系统地禁止从错误和失败中吸取教训,经济上有组织的浪费人的劳动力和使不负责任的做法制度化”16的不正常现象。
社会民主主义和通常所谓的共产主义(马列主义)其实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两种发展。民主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中的民主主义因素为出发点,认为随着当今社会的日益复杂化,劳资矛盾并没有像经典作家预见的那样出现重大升级和冲突,工人阶级状况也较以前有了很大改善,因此,美好的社会构想应当从“人们的具体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中产生出来”17,而不是通过激烈的革命方式实现。社会民主党人、法国前总理利奥内尔·若斯潘在1999年9月接受《社会主义评论》的采访时曾说:“我不知道作为制度的社会主义将会是什么样子的,但我知道作为价值总和、作为社会运动、作为政治实践的社会主义可能是什么样子的。它是一种思想启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动方法。它要坚定不移地参照那些既是民主的,又是社会的价值。”18社会民主主义者实际已经放弃了制度替代,不再将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对立视为必然的“你死我活”。它试图通过“第三条道路”,实现社会的治理和较长的可持续发展。而对时下中国而言,这个判断也有颇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现实的社会主义理论中,对国家通常持一种批判的态度。国家被认为是阶级斗争和压迫的工具,最终必将走向消亡,而这和人类千百年的历史传统是迥异其趣的。因此,社会主义对传统常持一种怀疑乃至激烈的革命态度。而社会民主主义则反对激烈的变革,坚持走议会改良的道路。社会民主主义从马克思主义那里吸取了对现实资本主义弊端的深刻分析和批判,坚信“所有人的幸福和自由”和“最大的公平正义”,但同时主张保留国家,发挥国家在调控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笔者以为,从较长时间的人类社会发展前景看来,由于代际嬗变、社会流动、社会差异的必然性,使得国家在很长时间内仍有其较强的现实存在意义。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国家的触角有时过于延展,已经侵犯到个人的私域,这对个人的自由发展及至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都是不利的。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曾经认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也就是集中化的组织起来的窃居社会主人地位而不是充当社会公仆的政府权力”,这也提示我们,在重视国家的积极作用时,还要防止官僚主义势力的膨胀及由此带来的对民主自由的威胁。国家无权凌驾于个人之上,“人的生命、尊严和良心是高于国家之上的。国家应当为每一个人在独立的自我负责和履行社会义务的过程中得以发展自己的个性创造先决条件。”19。
(三)总结和借鉴
概括来看,社会民主主义具有如下理论特点:理论基础多元化、主张多元民主、社会改良主义、崇拜现存国家,主张“超阶级的政党”。201951年社会党国际在法兰克福成立后,社会主义思想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速而广泛的传播。尤其是自苏东剧变、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深入发展,西方世界国家的经济结构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各国社会民主主义政党通过调整其纲领和政策,取得了较大成效,被称为“神奇的回归”。21
迈尔认为,“在一个居民已分化成为各种不同社会集团的社会里,社会主义政党只有作为人民党才能成功地争取到多数人的支持。它必须把更多阶层的利益和生活方式包容进来”22。这正是适应时代变化和需要,积极进行自我调整和变革的过程。应当看到,弱化阶级属性,淡化阶级专政,这也是社会发展的主潮流。我们应当适应这个潮流,以团结达到合作,以对话促成共识。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在以选票为基础的西方政治世界中,社会民主党要想争取到多数人的选票,就必须就提出吸引他们的竞争纲领和口号。如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和平和发展,生态问题已经成为每个国家里的政党都必须正视的问题。迈尔就认为:“由于人在自己的历史中第一次拥有对人类及其自然界的生活基础进行自我毁灭的可能性,因此一切政策都必须首先保障人的生存的基本前提条件。除了自由、公正和互助等基本价值外,还要增加对自然界的责任和对未来世代的责任。”23 而在其后的《社会民主主义的转型:走向21世纪的社会民主党》一书中,迈尔还具体提出了社会民主主义的新的政治特色,即六个相互联系的政治维度:一是在社会经济维度上,社会民主党必须继续维护政治责任对市场逻辑的优先地位,维护社会基本保障和就业;二是在生态维度上,社会民主党必须在对生态负责的前提下,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在参与性民主维度上,必须充当直接民主的代言人和推动者,从而获得民众的信任;四是在文化和人权维度上,社会民主党必须把人权和民主的普遍性与对各种不同文化自我保护要求的文化宽容结合起来;五是在超越民族国家的维度上,社会民主党必须作为一种日益发展的民主和责任的全球化政策的推动力;六是在平等和自由的维度上,社会民主党必须证明自己是有差别的平等政策的代言人。正是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前不断地调整和变革,欧洲各国社会党才保持住了自己在本国乃至欧洲政治舞台上的位置,社会民主主义也才能作为欧洲社会民主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一种政治学说保持下来。
当今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出现重大变化,资本结构国际化,政治、经济交流异常密切,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在稳定局势的前提下谋求国家的长远发展,成了每个国家都必须面对和认真思考的问题。竞争是无情的,但竞争的目的并非是要你死我活,而是要谋求共同发展,求得双赢。面对各种思想观念和潮流,我们应抱“求同存异”的宽容思维,学会在妥协中求得发展。这也是社会民主主义在上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带给我们的重大启示。
总之,社会民主主义因为其民主自由,重视具体生活经验和条件,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理论学说中,同时撷取二者之长,扬弃二者之短,以一种建设性的态度对待传统治下的社会,努力实现“自由、公正和互助”的基本价值。因而其现实适应能力更强一些,乌托邦的绝对浪漫色彩也要更少一些。用迈尔自己的话来说:“ 社会民主主义是关于一个民主化的社会的清醒的乌托邦,这个社会力图达到公民的平等的自由,却不再使人回想起解放就意味着和解的神话。”24
2006年11月2日 初稿
11月8日 定稿于华东师范大学文史楼
注释:
1《欧洲社会民主主义的缘起与演进》,刘成、马约生著,重庆出版社,2006年,第2页。
2《社会民主主义导论》,(德)托马斯·迈尔著,殷叙彝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第170页。
3 同2,第32页。
4 同2,第51页。
5 同2,第15页。
6 同2,第166页。
7 同2,第5页。
8 《杰斐逊评传》,吉尔贝·希纳尔,第453页。转引自《中国之民主精神》,张小平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211页。
9 同2,第6页。
10 参看《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换》,林毓生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1988年第1版,第65至75页的论述。
11 同9,第12页。但林先生同时也认为这种情况只是在全民参政的“普遍民主”的观念产生之后才会出现。
12 同2,第124页。
13 同2,第125页。
14《现代政治意识形态》,(澳)安德鲁·文森特著,袁久红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50页。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第280—281页。
16 同2,第164页。
17 同2,第51页。
18 黄宗良、林勋健主编:《冷战后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第279页。转引自《欧洲社会民主主义的缘起与演进》,刘成、马约生著,重庆出版社,2006年,第101页。
19 同2,第117页。
20《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张丽君编著,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第113—118页。
21《冷战后民主社会主义“神奇回归”探析》,郑永朝,《理论与改革》2005年第1期。
22 同2,第94页。
23 同2,第147页。
24 同2,第1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