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技术与生产方式在农业领域的失灵与危机
张孝德 发表于 2010/09/14 23:51 一品 各抒己见 (www.ywpw.com)
2008年世界经济遭受的是双重危机,除了被世界主流媒体关注与宣传的金融危机外,还有未被世界主流媒体与国际社会关注、甚至忽略的粮食危机。在2008年伴随着金融危机同时发生的粮食危机,对世界经济与生活造成的危害与冲击,远比金融危机要严重得多。2008年的粮食危机,造成从加勒比海到撒哈拉以南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因饥饿发生冲突和骚乱。联合国的报告指出,因粮食危机造成全球约有10亿人处于饥饿状态或濒临饥饿状态边缘。正是由于粮食危机不是发生在发达国家,所以被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现代世界,不会把世界关注的视角聚焦在粮食危机上,而只能聚焦在金融危机上。对于这样一个道义失衡与不公平的世界,在去年11月召开的世界粮食会议上,联合国秘书长曾通过绝食24小时来表达发达国家对世界粮食危机漠视的愤慨。因金融危机而倒逼出的新能源革命与低碳经济标志着又一个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事实上,目前全球性的粮食危机,也同样以报复性灾难向现代人类昭示着:粮食危机是工业化技术与生产方式在农业领域失灵的危机。
不管工业化技术与生产方式在工业经济领域引发怎样的环境污染与能源危机,但毕竟生产出的工业品,如汽车、飞机、电脑和电视机其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性能越来越好。可是,工业化的技术与工业化生产方式运用到农业领域,却要糟糕得多。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不仅导致了土壤、水与环境的污染,而且粮食产量不稳定,其品质与安全性也在下降。如果说工业化在工业领域所表现出的弊端主要是外部不经济,而工业化在农业领域的表现则是内部与外部都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对其根源分析如下:
首先,工业化技术违背了物种演化具有的历史性、社会性的本质特征,导致工业化科技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失灵。
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最根本的不同,就是农业生产的对象和最终产品都是生命物,而工业生产的对象与最终产品都是非生命物。而近代以来运用到农业领域的科学技术,是起源于工业领域的科学技术或科技范式向农业领域的推广。由此可以发现,造成工业化技术在农业领域失灵的根源,就是将解决非生命物的科技简单地移植到生命物领域的结果。
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在其基因中携带的物种信息,绝不是现代所谓的生物学所解读的那样,是一个简单的生物分子结构或化学结构,而是携带着生物上亿年为适应生态环境变迁、多样化物种之间的竞争与共生的种群关系所进行的选择、试错、调试、优化的种种信息。可以说,基因中携带的信息是物种演化的历史信息和种群关系的社会信息的综合。而目前通过基因来控制物种的科学技术,则是置物种所携带的历史与社会信息于不顾,把生命物当作一个非生命物来对待,当作可以任人解构与组合的化合物来对待,并按照人类最理想的目标,在实验室中通过基因重组造出新物种。所以,所谓的现代生物技术,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按照生命规律研究生命的科学,而是以解决非生命物的工业科技范式来解决生命物问题的科学。从这个意义上讲,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生物学,还没有诞生。无论现代的基因技术有多先进,如果不能有效解读基因所包含的物质演化的历史与社会关系的信息,我们就没有足够理由相信它的科学性和给生命世界带来的安全性。
其次,违背生命物的成长规律的农业工业化生产方式,是造成现代农业危机的另一根源。
建立在分工化、专业化、标准化、市场化基础上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之所以成为引发工业革命、导致生产率持续增长的生产方式,就是因为这种生产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工具创新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作用。然而,同样的生产方式在农业生产领域不仅在提高生产率上的作用是有限的,而且还为农业生产持续发展造成许多灾难性的后果。
其根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因为农作物生产的过程,是一个依靠天时地利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农业生产不可能像工业生产那样,可以通过工具创新不断实现生产率倍增。在人类没有能力改变天时地利的前提下,无论工具如何创新,其对农业生产率的提高都是有限的。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发展方向,不是把精力放在农业工具的创新上,而是放在了如何通过人类的智慧对天时地利的运行规律的认识上,如何顺应天时与巧借地利上。
二是,生命物成长的过程,虽然包含物理与化学的过程,但不等于这个过程,而是一个基于细胞组织的演化过程。非生命物只有解构到原子层,才能激活其所携带的能量与信息。而生命物恰恰相反,生物大分子只有合成到细胞的层次,才能形成生命演化。导入农业的高度专业化、标准化、市场化的生产方式,恰恰是让生命沿着从多样化向单一化的方向发展;从应天时、借地利的天人统一的生物生存方式,向把生命物纳入工厂化、标准化的生产方式转变。总之,所谓现代的农业现代化生产方式,是一个违背生命成长规律、扼杀生命、解构生命的生产方式。
由此不难解答,为什么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在创造出多样化的工业品的同时,在农业领域却导致了多样化物种的丧失、导致了生命生存环境的恶化。为了适应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的要求,农业生产也像工业生产那样实行粮食作物生产专业化。这样做的结果,在短期内确实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但时间一长,同一块土地长期种植单一作物的结果必然导致土壤肥力衰减、抗病虫害能力下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又按照工业科技的思路发明了化肥与农药、除草剂等各种各样的化学品。最终土地变成“工厂”,而不再是食物生产基地。我们为这种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付出的代价是:物种多元化的生态体系遭到破坏,土壤肥力衰减,植物抗药性增加,地下水被污染,食物中毒,水资源匮乏等等。
如何走出农业工业化的陷阱,探索农业生态化发展之路,比我们目前如何应对金融危机更重要。因为金融危机修复的主要是发达国家的利益,而农业危机则关系到人类文明的生存基础。然而,当代世界文明要回归到本来的轨道上,却十分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