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缩减人口和推进公平
缪纭 发表于 2009/11/26 07:07 一品 各抒己见 (www.ywpw.com)
白岩松说:“计划生育是国策,计划生育是政策,但不是铁板一块,一定会随着人口年龄格局的变化而变化,那么什么时候变呢?是宁可早一点变还是晚一点变,这是一个问题。”
如果把计划生育比作一块“铁板”,那这块“铁板”现在不但不能“变”,而且要加固。计划生育对中国来说,只是刚刚收到效益,按老百姓的说法,只是刚刚尝到甜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按1970年妇女总和生育率5.81推算,到1994年,就少生3亿人口,1994年到2009年,又是15年,又少生多少人口?就按3亿算吧,这大大减轻了中国社会的压力,如果我们多生3亿人口,请想想,会是什么样子?衣食住行,衣,问题不大,化纤织品可以满足需要。吃,就是大问题了,13亿人口,18亿亩耕地,吃饭基本无忧,如果再增加3亿张嘴,18亿亩耕地又有减无增,16亿人吃饭,那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住,现在各大城市楼价每平方米逾万,普通老百姓已难以承受,再增加人口,楼价会是多少万1平方米?增加 3亿人口的住房,要占用多少耕地?行,汽车、火车旅客总是满员,每到黄金周总是一票难求,城市里交通拥挤,公路上有的地方堵车长达几十公里,再增加3亿人口,会拥挤到何种程度?还有教育、就业……等等一系列问题。
“计划生育是国策”,白先生掉了“基本”两个字,“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所谓基本,就是最主要的大政方针,这是不可动摇的,不能“一定会随着人口年龄格局的变化而变化”。对中国的人口年龄格局的变化,应作具体分析。现在我们有1.62亿60岁以上的老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旧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35岁,而今平均寿命是72岁。旧中国几千年没有出现过老龄化问题,新中国仅仅60年,就有了老龄化问题。这是为什么?因为新中国实现了除台湾外空前的统一,民族团结,结束了战乱,人民安居乐业,改善了人民生活,改善了医疗卫生条件,提高了人口素质,才有了老龄化问题,不是计划生育造成的老龄化。所以不能因为老龄化,动摇计划生育这个基本国策。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底子薄、人口多。必须经过一代又一代人努力奋斗,让我们的家底雄厚起来,把我们的人口减下来。就人口来说,我们与美国的国土面积相等,人口却比它多十亿。我们实行计划生育三十几年,少生3亿,按此估算,约需100年时间才能把这10人口减下来。我们的家底刚刚有点基础,人口仍然超量。因为老龄化,改变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是个馊主意!
养老,白先生说了四组数字,两个根深蒂固:居家养老,养儿防老根深蒂固。
第一组数字:“我们现在是1.62亿60岁以上的老人,2009年,也就是说七八个中国人养一个老人。好了,到2020年的时候呢,2.48亿,占总人口17%,60岁以上的老人,我们大约是四五个人要养一个老人。2050年,4.37亿60岁以上的老人,我们不到三个中国人就要养一个老人,请问养得起吗?”——听起来挺吓人的!其实这种说法是夸大其词,蛊惑人心。这个 “养”字,对老年人来说有两层意思:一是供养,二是养老。供养也是两层意思:一是社会供养,二是家庭供养。所谓供养,实际上是社会和家庭对老人的反哺。老人劳动、工作一生,为社会、为家庭尽了责任和义务,为社会和家庭创造、积累了财富,老了应该得到应得的回报。多少多少人养一个老人的说法是不合适的,老人并不白吃社会,也不白吃儿女。养老同样是两层意思:一是儿女侍奉老人,二是老人退休了,在家闲居休养。现在实际情况是:在1·62亿的老人中,后者居多,而且并非在家闲居,而是力所能及的为社会,为儿女做些事情。节目中提到:“吴婆婆,四个儿子都在外打工,由于中风,一只胳膊已经瘫痪,但每天还要为了四个孙子的生活忙碌发愁。叶老汉,村里人都叫他‘瞎眼老叔’,每天的任务是照顾还在读小学的孙女,三个儿子都在外面打工”。这两位老人,一位一只胳膊已经瘫痪,一位瞎眼,仍在为儿女忙活,那些健康的老人,又该如何呢?事实上1·62亿老人绝大多数人并没让儿女侍奉,而是在为儿女操心费力。1·62亿老人并没给社会和家庭造成多大的负担。这1·62亿中的60——70岁左右的健康老人仍在工作和劳动。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等都是近70岁的人了,可他们正在精力充沛地为党和国家日夜工作;70岁左右的中高级知识分子也是如此,据老年日报报道:技术型老人“在我国1·6亿退休老人中,约有30%”退休后继续工作。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除了重病在身的以外,都没有停止劳动,所谓“七八个中国人养一个老人”的说法,有悖事实。
第二组数字:“我们这一代人将来的局面就是四个老人病在里头,外头两个儿子或者媳妇,两口子在那儿哭,”——这是绝对的说法。白先生这一代人和祖辈、父辈一样,都生活在社会之中,不是孤立的“四个老人”和“两个儿子或者媳妇”。估计白先生年龄在 40——50岁之间,到60岁还有15——20年。中国养老问题,再经过15——20年的建设,必然会形成比较适当的社会制度,绝不会是白先生说的这种局面。社会是向前发展的,谈人的问题,不能离开社会孤立的说个人,谈养老问题,更是如此。白先生您太悲观了。
第三组数字:“我们来看这样一个数字,‘9064’,……全中国99%是居家养老,1%是社会养老,‘9064’是哪儿来的?这是北京养老现在已经达成的一种模式,…… 90%的老年人是在居家养老,……有6%的老年人是社区养老,还有4%的老年人集中养老。”——这组数字说的是三种养老模式,实为两种,即居家养老和社会养老,社区养老,集中养老均为社会养老。这里说的只是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生活照料上的养老,其中“90%”,决大部分是能工作、能劳动、能生活自理的老人,这部分老人是不需要社会或家庭用专人照料的,只有部分失能、半失能老人,需要家人照料;“6%”和“4%”是社会养老,多数是需要专人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子女都把希望寄托在社会养老上,节目中提到的史大爷,他的五个女儿也是希望能找到一个合适养老院照料老人,只是一时难找罢了。社会养老在“9064”这组数字中,现在比例虽然很小,却是养老发展的方向。
第四组数字:“社会福利机构虽然在快速的发展,但是跟不上需求。我们全社会拥有多少张床位,到2005年的时候,在城镇有41万,在农村有89万,然后住养了多少人呢?…… 108万,咱们国家超过60岁的老人是1.62亿……,全社会的福利机构才能解决108万的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杯水车薪。”——含混之词!这组数字要从两个方面分析,其一,是社会福利机构与养老需求的比例关系(明确一下:41万+89万=130万,为何只解决108万?为何相差22万?)。对此,应该发展的看,从现在看,两者比例失调,但不等于永远失调。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在于需求必然剌激供给产业的发展。新华每日电讯10月25日第六版有篇文章:《扩大内需,养老产业藏有万亿商机》这万亿商机,不是远景,据“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王振耀说,预计到2010年,我国养老产业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虽说不能“ 一夜之间翻了番了”,但是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也会很快翻番吧?其二,社会的福利机构的床位数,不能与全部老人相比,应与失能、半失能老人相比才对。这种比法是夸大的比法,全部老人中决大多数老人,是不需要进入福利机构养老的。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数字与全部老人数字,二者不能含混不清的论述。
对这几组数字的分析后,我们感到白先生以这些数字故弄玄虚。这些数字是客观存在,问题在于如何分析这些数字,如何认识这些数字。白先生只含混的说这些数字,而不作具体分析,让人感到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十分严重,这是有害的。任何数字都是依据一定条件形成的,是有时限的,不是固定不变的。白先生提到了日本,日本老人的年龄界定是65岁,比中国多5岁。中国要按65岁计算,老年人的总数就不是1·62 亿。中国老人为什么以60岁界定?传统上以天干地支纪年,60年为一个花甲子,旧社会人民的寿命短,70岁就是古稀之年了,新中国建立后把60岁定为退休年龄,延续下来,就成了老人年龄的界定。近年来就业问题逐渐突出,60岁退休成了社会的需要。现在为解决就业问题,有些地方实行职工假退,干部退养(不知这是国家政策,还是一些地方的土办法)50多岁就让位了。这是中国人多这个条件造成的结果。根据现在人的体质,60——70岁正是工作的年龄,工作积累了经验,技术更加娴熟,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可惜,中国人多,不能不退休在家闲居。老人的年龄界定,是变化的。真正需要社会和家庭照料的老人,只是失能、半失能老人,其中包括80岁以上的老人和疾病缠身的老人。据《亿万商机》一文报道,这部分人现在有3000万。这3000万老人,也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发生变化。中央电视台报道,百岁老人还能上山砍柴,虽然是个例,但说明人的体质,是能够健康逾百的。给老人造成失能、半失能的疾病,主要是心脑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症,随着医药、治疗技术的进步发展,会得到进一步的医治;随着人们的文化知识、自我保健、健身运动意识等等的提高,也必然减少这些疾病的发生,从而减少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数字。对数字必须有正确认识,中央电视台的白先生不能用数字吓人,广大观众也别被数字吓着。
白先生说的两个“根深蒂固”,是陈腐观点。实际上这两个根深蒂固是:根确实很深,但是,蒂已不固。这两个根深蒂固形成于封建社会,其表现形式是封建家庭,三世同堂、四世同堂。中国经过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已彻底摧毁了封建社会的基础,改变了封建家庭的结构。封建社会,国家是家天下,家庭是家长制。今天的中国是社会主义社会,在共产党领导下依法治国,实行民主集中制。家庭结构是树大分枝,儿女结婚后就另立门户,分居而住。存在决定意识,在这种社会和家庭结构下,人们的观念必然改变,这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白先生说了三个原因:“第一个观念上不太接受,啊,有孩子送出去养了,孩子不孝,后面戳脊梁骨,即使真不孝也要装孝,……。第二个经济能力,你想想,包括农村在内,我们……这么多的老年人,现在有多少个有经济能力能把老人送到社会性的福利机构里,这是很重要的一点。第三,社会福利机构虽然在快速的发展,但是跟不上需求。”——白先生说的观念,已不是现在养老观念的主流了,也许个别人还有这种观念。事实上是,现在老人为儿女忙活,不是儿女在家侍奉老人。节目中社会工作者吴治平先生记录了村支书的述说:“……年轻人出去打工去了,他的儿子、孙子,儿子的孙子都跟老人在家里,要做饭、洗衣服,要种菜,还要照料孩子上学,所以老人就说,我们现在老人比年轻人的活儿还重。”再听听吴先生说的:“吃饭最差的是老人,穿得最破的是老人,住得最差的也是老人,有的娶新房的时候,盖新房的时候,他们自己给自己盖一个偏房,我就问他偏房是谁住的?他说都是我们自己住。我说为什么楼房不住,要住偏房呢?他说楼房是给儿子和媳妇他们住的。”这是老人为儿女奋斗的真实写照。请问谁对这些事儿“戳脊梁骨”了?这是农村,再看城市。老年日报10月27日头版头条报道:“重阳节前夕,东方民意抽样调查了580位上海市民,发现仅有19·7%的子女在亲自照顾家中老人”。在养老问题上的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这是一。第二,养老的“经济能力”,不能城市农村一概而论。城市里的干部、职工,人老了都有退休金,基本上不用子女在经济上给予资助,有些老人不但不需要子女资助,还要资助子女(现在中国产生了新的族群:啃老族)。当前的困难在农村,这也会逐步改变的。白先生说:“中国的事政府一重视就好办”,说的完全正确。中国政府与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不同,在它的头上有人民二字,称人民政府。人民政府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私利,人民利益是它制定、实施一切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农民养老问题,已经提上了中国政府的工作日程。今年10月1日起,新农保试点地区的农村,60岁的老人开始领到每月55元的基本退休金,这说明人民政府对农村老人的养老,已十分重视。虽然只是开始,但有开始就有发展,经过一定时日的努力,全国农村的老人,就可以和城市老人一样,月月领养老金。第三,关于“社会福利机构跟不上需求。”我们在谈第四组数字时已经说过了。总之,养老问题要发展的认识,发展的对待,不能用陈腐的观点认识,不能静止的对待。
计划生育对解决老龄化问题,有利无害。如果为解决老龄化问题,放开生孩子,则是一枪俩眼:既解决不了老龄化问题,又会造成人口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