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战协议:从朝鲜战争到贸易战
lulu 发表于 2019/05/12 11:04 一品 百草园 (www.ywpw.com)
停战协议
转发自 北北看剧
“…各位听说一大堆美国不想打仗,我们爱好和平的话,全都是扯蛋!美国人传统就爱打仗,所有的真正美国人都爱战斗。当你们小时候佩服弹珠高手,跑得最快的人,大联盟棒球员,最悍的拳击手。美国人喜欢赢家,而且容不下输家,美国人永远企图获胜!我完全看不起那些输了,还有脸欢笑的失败者,那也正是为什么美国人从未,也不会打败仗,因为失败的念头对美国人是可耻的……”
这段话是好莱坞经典电影《巴顿将军》的开场白,是巴顿这位美国二战英雄的一次经典演讲,也是这部奥斯卡获奖影片的经典桥段。
然而,今天我想跟你聊的并不是这部电影,而是中美贸易战。你认为中美贸易战会很快结束吗?我从不这么认为,因为这和美国人的性格不相符。美国是个好战民族。电影的经典桥段即为明证,美国人自己都这么说了。不看电影,看看历史,也看明白了。
美国立国是靠打出来的。美国立国时只有十三个州(殖民地),面积相当于现在美国的十二分之一,然后就开始扩张——用一个字就是“抢”:抢印第安人的,抢西班牙人的,抢墨西哥人的,抢法国人的,抢波利尼西亚人的,期间也动手抢过(后来的)加拿大人的,但是没抢成。唯一一块不是抢来的领土是阿拉斯加,那是向俄国人买的。一个靠抢起家的人盯上了你家的财富,可不是那么容易能够摆平的。
这里插一句,我对美国颇有敬意,请别给我扣五毛的帽子。我说的是事实,美国人从来不避讳他们屠杀印第安人,抢夺墨西哥土地等等这些事实,但还会加上一句“那些都是历史。”是的,那些是历史。喜欢历史的人都会发现:历史上干过的事情以后有更大的概率还会干。这和犯过一次贱的人会一直犯贱是一个道理。一个民族的本性是流淌在血液里的,用现代科学的话说是由基因决定的,在特定的时候就会暴露出来。这和接触了奥数就知道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天才一个道理。
壹
回到谈判。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先要知道你的对手是什么样的人,才能知道怎么去谈。60多年前,新中国和美国有了第一次交手,也进行了第一次正式的谈判。那次交手我们今天称之为“抗美援朝”,美国称之为“朝鲜战争”。历史书上关于抗美援朝主要是讲打仗。“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的结果既是打出来的,也是谈出来的。
回顾一下谈判桌上的“朝鲜战争”,有益于我们看如今的中美贸易谈判。
朝鲜战争从1950年6月爆发打到1953年7月签订停战协议,总共打了三年多。停战谈判开始得很早。1951年7月10日,双方就开始谈判了,离战争开始只有一年多的时间。所以不要觉得开始谈判了,和平很快就会到来。战争最激烈残酷的部分还在后面呢!
停战最早是苏联人提出来的。苏联虽然是这场战争的幕后怂恿者,也实际派空军参加了战斗,但都是偷偷摸摸的,明面上并没有宣布参战,所以可以体面地出来调停。停战的建议几乎同时得到了中美两国最高领导的积极响应。
美国人的方式是总统在某个莫名其妙的场合发表一通和主题完全无关的演说,那时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参加航空工程研究中心落成典礼上发表演说表示美国“愿意参加朝鲜半岛和平解决的谈判”。中国人的方式是在《人民日报》上发一篇社论,老一辈的人和年轻一点的股民对这个套路绝对驾轻就熟。苏联人发声两天后,《人民日报》头版社论说:“我们中国人民完全赞同这个建议”。
老大表态了,离和平不远了吧!No,No,No!美国人还有一个传统方式:老大唱白脸,执行者唱红脸。表态归表态,照打不误。
贰
插播一下当时战场上的形势。1950年10月志愿军入朝参战后先后发动了五次战役,前四次取得了很大的战果,一度占领了南朝鲜的首都汉城(现在的首尔)。但是在攻入南朝鲜的地盘后形势渐渐对志愿军不利。一方面联合国军大步撤退后站稳了脚跟,美军有海空军优势和装甲优势。另一方面美军也熟悉了志愿军的打法,发现了志愿军的弱点——后勤补给。第五次战役志愿军作战不利,不得不全面后撤,退回38线附近转入防御。
1951年6月,双方在38线附近相持。战场上的“相持”是所有停战谈判的基础。如果一方大步前进,一方望风而逃,那谈的就不是停战,而是投降了。所有想通过退让来换取和平的建议都是不值一驳的,还不如举手投降来得痛快些。
老大说要谈判,行动总是要有的。但是谈判还没开始,美国人先玩起了小动作。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通知志愿军,愿意开始谈判,谈判的地点建议选在一艘丹麦的伤兵船上。为什么要选在船上谈呢?美国人说因为陆上在打仗。他没好意思说出真实意思,“因为我们有船你们没有”。这又不是什么海上大阅兵,当然不是为了炫耀。在船上谈,谈判人员就进入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和陆地上的直接联系被切断了,要了解外面的情况,当时只能通过无线电台。美国人在通讯技术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在窃听、破译密码的技术方面也占据绝对优势,放到船上谈,他可以让我方的谈判人员变成聋子哑巴,不知道战场形势,也无法将谈判进展及时向上面报告。而美国人则可以通过技术手段窃取我方的情报,占据绝对优势。
就你有船有心机?中朝没有上当。金日成和彭德怀回复说谈判地点放在38线上的开城地区。
叁
1951年7月10日,双方代表终于坐到了谈判桌前。
关于外交谈判,网上有句流行语:“在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在谈判桌上也不会得到”。我觉得这句话从别人嘴里说出来都OK,但从外交官嘴里说出来就不对,听上去有点推卸责任的味道。
美国人的想法就不一样。美国人关于谈判的理念是:“能从谈判桌上得到的东西,何必到战场上去打?”美国人是把谈判桌也视为战场,目标只有一个,“多拿点东西(利益)”。
双方在谈判桌上都开门见山:中朝方提出三点建议:1、停火;2、恢复三八线为朝韩边界;3、外国军队尽快撤离。美国提出的要求是:要求中朝人民军队自当时战线后撤38~68公里作为停战的军事分界线。看到了吧,中国人是抱着和平的希望去谈的,美国人只想“不战而屈人之兵”,先白白骗到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再说。
尽管双方差距如此之大,但还是取得部分成果。
双方明确了谈判议程,就是后面要谈哪些事情:①通过议程;②确定军事分界线,以建立非军事区;③实现停火与休战的具体安排;④关于战俘的安排;⑤向双方有关各国政府建议事项。除了第一项谈成了以外,第二项开始就卡壳了。美国坚持要他的1.2万平方公里见面礼,就像现在特朗普死活都要那些关税。
“取得部分成果”的意思就是大问题上没谈成。美国人根本没想谈成。这边谈判还在进行着,那边联合国军就发动了攻势。
肆
1951年8月起,联合国军发动了全线进攻,并实施了长达10个月的以切断中朝人民军队后方供应为目的的“空中封锁交通线战役”即“绞杀战”。
在进攻中,美国飞机甚至轰炸了中朝谈判代表团的住所。两国相争不斩来使,这是古今中外通行的战场规矩,但美国人可不管这一套,为了吓唬你,为了心理上压倒你,什么手段都可以用。好莱坞电影《血战钢锯岭》里把美国大兵拍得跟白莲花似的——也许真的有个把白莲花——但美国军队总体上相信“兵者,诡道也”,战场上什么样的下三滥手段都用。好莱坞的思想工作做得太好了。
这次攻势美国人做了充分的准备,时机选择的也很好,北朝鲜这边正好发生了水灾,志愿军的一些防御攻势被冲垮。60多年过去了,至少在抵御水灾这件事上北朝鲜没多大进步。联合国军的攻势从夏天一直打到秋天,经过两个月轰轰烈烈的进攻后,美国人向前推进了——2公里!
从先前美国人提出的要求看,原来计划至少要推进个三五十公里的,占领个1万多平方公里的。而实际只占领了646平方公里。更要命的是,攻势一结束,志愿军就发起了反攻,又收复了178平方公里。“一波操作猛如虎,一看利润二百五”。
伍
双方在10月25日又回到了谈判桌,地点改到板门店。这次美国人变实际了很多。“在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在谈判桌上也不会得到”的原则发挥作用了。既然狂攻两个月只推进了2公里,就不要再说什么要对方后撤几十公里的话了。
到11月27日,谈判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双方就军事分界线及非军事区问题达成协议:
① 以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双方各由实际接触线后退2公里,以建立非军事区。
② 如停战协定在本协议批准30天内签字,所确定的军事分界线和非军事区不再予以变更。
③ 如30天内停战协定尚未签字,则按将来实际接触线修正军事分界线和非军事区。
如果我在当时得到这个消息,而不是用上帝视野看历史的话,一定会认为战争30天内就要结束了。你看,写得清清楚楚,30天内签字,以现有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停战。这说明我是too simple, too naive,根本不是炒股搞政治的料。人家美国人分明的写着,30天内战争不可能结束,不仅不会结束,而且还要努力打下去,能捞多少是多少。现在捞到的,到签字的时候就永远是自己的。
不要以为美国人得到的不多就会停战,别看他们只向前推进了2公里。打一仗前进2公里为什么不打?不要说2公里,哪怕是200米,甚至20米,也是好的。美国人有那么小家子气吗?反正我认识的美国人,谈起生意来都是认认真真、斤斤计较的。美国人想不断得捞一点再捞一点,就是不签协议。这个想法从朝鲜停战谈判到今天的贸易谈判一脉相承。在“谈判取得突破性进展”后的近一年时间里,美国就是这么干的。以后看到“突破性进展”几个字,别急着追涨停啊!如果他能不断捞得到,花费的代价又不是很大,朝鲜战争可能会打上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
在“谈判取得突破性进展”后,美国人就是拖着不签,另一边不断的发动军事行动,就是想着能捞再捞一点。需要再给他们决定性的一锤。
陆
1952年10月14日,那一锤终于到来了。那个地方叫上甘岭。
关于上甘岭战役,1956年拍摄的那部黑白老电影是最真实的记载。那部电影的主题歌《我的祖国》:
朋友来了有好酒
若是那豺狼来了
迎接它的有猎枪
这句歌词,也是经典,可以作为我们跟他国交往原则的概括。
战役本身不多说了。重点来说说这场战役的意义,才是对谈判有影响的地方。从军事意义上,上甘岭战役的意义是:没啥意义。很多资料都说上甘岭位置重要,是五圣山的门户,而五圣山是中朝军队防线的中枢。但上甘岭是上甘岭,五圣山是五圣山。上甘岭的最高海拔是500多米,周边地区的平均海拔都有300多,所以实际上就是100多米高的小土坡;而五圣山的海拔有1000多米,山势陡峭,易守难攻。五圣山和上甘岭比,一个是入户的防盗门,一个是院子的木栅门。强盗来了,即使踹开了木栅门,离突破防盗门还是有很大的距离。
如果说,美军一开始的计划是“突然袭击快速攻占上甘岭,趁志愿军没反应过来直扑五圣山”还有一些战略考虑,但是战役打了五天后,这个战略意图已经破产了。双方还在上甘岭反复争夺,志愿军就算反应再慢,也有充分的时间巩固五圣山的防御,占领五圣山是绝无可能了。于是剩下的就是争夺那两个小土坡和周围地区,用一些人的话说,为朝鲜(韩国)争取3.7平方公里的土地。
实际上,在战斗打了7天以后,志愿军第15军因为伤亡太大,上级曾示意军长秦基伟可以撤出上甘岭。志愿军已经有信心守住五圣山,而且五圣山的防御态势要好得多,没必要为那两个小土坡再消耗兵力。但是秦基伟,这位后来当上了共和国国防部长的将军,坚决要守住上甘岭。我不知道他当时是出于责任、意志、血性、还是看到了比军事意义更高的意义,做出了这个无比正确的决定。守住上甘岭的军事意义微不足道,但是政治意义却非常大。
守住上甘岭,朝鲜战争就结束了。因为这次美国人真的打怕了。联合国军自己承认伤亡19000人。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诺曼底登陆的D-Day,盟军阵亡了约4500人。被认为是二战太平洋战场最残酷的硫磺岛战役,美军阵亡了6821人。后两场战役被好莱坞大书特书,拍成了无数的电影,但大家可曾看到过一部关于上甘岭战役的好莱坞电影?No, never.
我想可能是因为后两场战役美国人虽然死了很多但都打赢了,而在上甘岭死了很多却没打赢。后两场战役战死的人死得其所,上甘岭上战死的人为什么呢?为了已经谈妥停战协议后多要3.7平方公里土地?事实虽如此,但不好意思宣传。好莱坞的思想工作做得太好了。
设想一下如果联合国军攻下了上甘岭。虽然守住五圣山,志愿军也没什么损失。但美国人会就此罢休吗?一定还会积蓄力量找下一个A岭B岭再发动进攻,总之离停战还差得远。虽然从上甘岭战役到《朝鲜停战协定》的最终签订又过了半年多,但在这段时间里,联合国军再也没有发动营级以上的进攻。美国人终于不想再打了。
美国人有一点挺好,对自己的国民是要有交代的。每一名士兵阵亡,军队要给家人写信(尽管多数是套话),指挥官要签字。随着要签字的信越来越多,而内心又无法交代战斗的意义是什么,将军的手是会抖的。
柒
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时在板门店,朝,中,美三方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
你还记得首次协议里的那个第三条吗?在1953年6月17日和7月24日,对军事分界线作了两次校正,最终确定的军事分界线比首次协议时南移332.6平方公里。
美国人不大愿意谈朝鲜战争,好像是不愿揭开的伤疤,总是有失败的阴影。2010年11月11日奥巴马总统在韩国演讲时称美国取得朝鲜战争胜利,在网上被嘲笑了一通。其实美国自称胜利也没错,毕竟美国参战时,南朝鲜已经快灭亡了,美国打回到三八线保住南朝鲜半壁江山,应该也能算胜利了。中国在战果上跟美国差不多,志愿军参战时北朝鲜已经快灭亡了,我们打回到38线保住了北朝鲜的半壁江山。我们就一直以胜利者的姿态自居。在知足常乐这点上美国人应该向我们学习。
美国人的失败阴影也许就是因为这332.6平方公里,明明在谈判桌上可以轻松得到的,在战场上又打了两年多,反而越打越少,这不是明摆着做了赔本买卖吗!如果不签要越赔越多,那还是签吧。
贸易战毕竟不是热战,没有伤亡,怎么能把对手打疼呢?热战的代价得失不一定能算清楚。伤亡几十万人夺得一片领土,值还是不值?很难说是吧。朝鲜战争中国付出了几十万人生命的代价,没有得到一寸国土,但是得到周边环境的和平和安定,值还是不值?恐怕也是见仁见智。贸易战虽然不死人,但是代价得失却能算得比较清楚。都是钱嘛!
去年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大豆加征关税,转而向阿根廷购买。阿根廷这个大豆出口大国竟然向美国购买大豆了。阿根廷人声称他们把种的大豆卖给中国,自己吃美国进口大豆。实际上中国也分辨不出是阿根廷种的还是美国种的,反正是向阿根廷买的就是了。结果,中国买了个高价,美国卖了个低价,中间的差价让阿根廷人赚走了。中国多付了多少钱,美国少赚了多少钱,这个账很容易算清楚,时间长了,想想都会觉得自己傻。等到美国人觉得自己傻,等到美国人心疼少赚多付的钱,等到美国人意识到不签要越赔越多,贸易战才会真正结束。
——完,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