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班族”中国人上班路上花费时间世界第一
孟兰 发表于 2009/12/16 09:51 一品 百草园 (www.ywpw.com)
昨天看到一则新闻,英国某家咨询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的上班族每天在上班路上(从家到单位单程)花费的时间领先全球,每天平均有42分钟用在上班的路上,表单中最后一名是加拿大,22分钟。 我的第一个反应是:靠谱。不过干吗用“领先”这个词呢?领先是贬义的,那应该是加拿大吧。
我是一个生活在北京的普通白领,每月拿着八千的薪水,可有什么用呢,我就是个“挤班组”,每次上下班高峰坐城铁,觉得自己不是人。
什么叫“人肉饼”?说“人”不如说“肉”——被揉圆搓扁,而且弹性韧性都超强,有点儿像小时候看过的《巴巴爸爸》,可以随着有限空间任意变形。上班时间去一回地铁就能体会了。我曾看过一篇赫赫有名的“北京地铁的变态总结”,特摘录几段分享:
苹果园总站:车门一开,座位分分钟搞定,一秒钟前还空着呢,眨眼你就发现除了自己,别人都有座儿了。不想等下趟车、着急走的,赶紧在门边、车厢中间儿占好位置。
古城站:继续备战。把剩下的有利地形牢牢控制住。抢个不被挤死的地方仍然很重要。
八交游乐园站:车门一开,谁都不急上,彼此都“谦让”的让别人先上。先别为祖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感到惊喜,等下站您就明白了。
八宝山站:车一停,门开了,可开的另外一侧的门。上一站最后上的,这时候就成为最里面的人了,任门口风起云涌,他已经岿然不动了。
玉泉路站:黑云压城!奇迹开始出现:看上去明明已经塞满了的车厢,10几秒的功夫就把门外的上班族们塞到了肚子里。整个车厢的空气明显污浊,温度开始上升,血压高的、没练过缩骨功的,建议从这里下车。
五棵松站:这个站台的保安,是最对得起工资的。除了跟喊牲口一样让你抓紧、往里挤外,还不时的用手往里推。我曾经在这站把包里的一支钢笔挤弯了。
万寿路站:真正的奇迹是在这里诞生的。门一开,还没上人呢,先掉下几个来。然后连同外面的保安,一起喊着号子往里边挤!这站上来的,绝对属于英雄!
公主坟站:不多说了!没见过天外飞仙的,可来此免费欣赏。
军事博物馆站:黎明前的黑暗!秉住呼吸!
木樨地站:曙光在前面!在这站想下车的,和生孩子有一拼。
南礼士路站:时间凝固了。没人在这里上车,没人在这里下车,没人在这里说话,没人在这里大口喘气......”
这不是小说,这是每个“挤班族”真实的世界。但是,地铁再挤,拼了命每天上班的时间还是有个点的,公车那可不好说了。叨来叨去,也许有人会说,谁让大家都要挤到北京呢,家乡不是很好吗?住得再偏,10分钟路程也到了。
的确,干吗要到大城市受苦呢?一定是有些好处,或者不得不为之的地方。如果在家乡,各种机会都有,我为什么要跑到大城市做个“挤班族”呢?为什么大城市总是人满为患,规划永远赶不上发展,而小县城总是弱弱的发展不起来?我想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 一句老话,看城市资源分配的不均。陈志武先生曾分析过中国社会的一种状况:从上到下的权力结构决定从富到贫的经济机会,一个地方的权力大和小,最后决定那个地方的人收入机会更好还是不好。他列了一个表,把各个地区做一个区分,北京是国家的首都,所以在2002年的时候北京 GDP是最高的,仅次于上海;而省会城市又是每一个省最集中的地方;接下来是地区市;然后是县,县的人均GDP平均是5674,收入结构跟我们熟悉的权力结构是完全匹配。最好的医院、学校、公司都在北京,你有什么理由制止别人来北京?
第二, 摊大饼。很多年以前,梁思成、陈占祥共同提出了建设北京新城的建议,反对“摊大饼”。但是,“梁陈方案”未能得到认同。如今的北京,已经形成一个从中心区向外部扩张的格局,此乃“摊大饼”。我国目前一些大型城市的扩张模式主要采取的也是“摊大饼”的方式,即从城市中心向外不断扩延。如果城市外延无限制扩大,就会造成如城市人口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城市病”。好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修编工作受到有关方面的首肯。“大饼”不能再“摊”下去了!
第三、城市规划严重跟不上摊大饼的速度。大城市世界上也多了,是不是都像我们一样呢?未必。城市就像一个人,会生长、会生病、会衰老,小的时候,有点病不碍事。要用规划来弥补。而“摊大饼”式的城市结构所带来的是呼吸不畅,血管时常破裂的后果是不得不动各种各样的小手术,而各个关节的日益膨胀所带来的是“骨质疏松”,城到中年,各种危险的信号都陆续暴露出来。即使能救,成本之大是可想而知的。规划滞后于变化、建设滞后于需求、管理滞后于发展,城到中年肯定染上“一身疾”。
第四,第四是什么呢,生在中国,只能认了。上班的时间,是关涉生活质量的事,而上班的路途,那些拥挤,冲突,有时已关系到一个人尊严的事了。不过,为了一个更好的明天,为了努力努力,在这个城市的某个地方拥有一个“蜗居”,我们不怕每天挤啊。毕竟,只要有一个光明的未来,我们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