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自由主义“骤停” “国家信誉”成最后王牌
11185 发表于 2009/12/03 20:15 一品 百草园 (www.ywpw.com)
10月14日,“新自由主义”的老师——美国最终也追随了欧洲的步伐,“变更”了此前出台的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内容,将其中2500亿美元“挪用”,直接购买金融机构股份。而原本的计划中,美国政府要购买的只不过是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中的不良资产。至此,全球主要银行纷纷披上了“国有化”的铠甲。
“信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未见之事的确据。”这句出自凝聚着西方思想精华的《圣经》中关于信心的阐释被最终验证。国家信誉成为挽救全球市场信心的“实底”和 “确据”。被人们企盼了多时的市场信心以“井喷”姿态回归。13日,道琼斯指数以11.08%的涨幅创下了有史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纪录;14日,经历过周一休市的日本股市,向欧美股市发起挑战,日经指数高探到14.15%,同样创下了有史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
在市场击掌相庆的时刻,我们也察觉到了与信心同时回归的还有被市场冷落了许久的政府。喧嚣一时的“新自由主义”在此刻“骤停”。
学习英国“好榜样”
10月8日英国率先启动了一项4000亿英镑(约合6900亿美元)的纾困计划,用以向本国陷入金融危机的银行业注入资本以及提供担保。英国首相布朗的这种“半国有化”的救市方针,在挽救了英国市场的信心和自己的支持率外,也成为了其他国家学习的“好榜样”。在英国政府得到包括法、德等欧洲国家的“口头表扬”后,意大利政府第一时间做出了效仿。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宣布,财政部将拿出200亿-300亿欧元作为本国银行的救援基金,用于提高银行流动性或直接收购问题银行的股权,同时向个人储户提供最高10.3万欧元的银行存款国家担保。
10月12日,在经历了市场“报复性”砸盘的黑色一周的刺激下,欧元区15国领导人通过了一份联合应对金融危机的行动计划。计划虽然没有推出统一的欧洲救市基金,但是欧元区各国以英国救市方案为“蓝本”的“欧洲保卫战”计划基本成形。这项被称为“史上最庞大的救援计划”包括,欧元区成员国将通过为银行发行债券提供担保等方式,缓解银行等金融机构因为流动性短缺而面临的融资困难。这项政策的有效期暂定为2009年年底前。
10月13日,“国有化”“冲锋号”正式吹响。还是英国政府首先将计划付诸实施,宣布将救市资金注入到苏格兰皇家银行和正在并购的劳埃德TSB银行、哈利法克斯苏格兰银行,以分别换取其60%和40%的股份,成为这三大银行的主要股东。德国政府也投入了与自己一年税收几乎相等的金额5000亿欧元救市,其中4000亿欧元用来为银行间借贷提供担保,1000亿欧元用来注资银行。而欧洲集体救助计划的发起者法国政府也不得不放弃“大局观”,筹集3600亿欧元来帮助本国银行业渡过危机。目前,来自英、德、法、西班牙、奥地利和葡萄牙等国家的救助资金总额达到了1.96万亿美元。
远在亚洲的日本、韩国也不甘落后。日本央行连续19个工作日向金融系统注入了逾4000亿美元,韩国总统也宣布将动用24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救市,目标涵盖所有银行及金融机构。
在大洋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发起了保护银行体系的联合行动,澳新政府承诺,对所有银行存款提供担保。澳大利亚更进一步表示,对所有澳大利亚银行在国际市场上操作的各种资金提供担保,并将用于收购房屋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资金增加一倍,这一揽子救助方案的总造价为72.5亿美元。
10月14日,“好为人师”的美国政府终于在市场的“逼迫”下“学习”了英国的救市政策,启动了7000亿美元救市的“二套方案”,用2500亿美元来入股银行。
榜样的示范作用显现,全球股市上扬。在英国政府宣布救市计划后不久,伦敦股市开盘大涨。富时100指数最终报收4256.9点,涨幅高达8.26%,是自 1984年富时100指数推出以来第二好成绩。法兰克福DAX指数和巴黎CAC40指数均出现两位数涨幅,分别是11.4%和11.18%,与纽约三大股指超过11%的涨幅形成呼应。
“国家信誉”成最后王牌
英国首相布朗在推出政府用注资救助银行,为金融业提供政府担保的市场救助方案时曾得意地说,这将是稳住金融体系的“磐石”。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张斌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目前国际金融市场如此动荡的局面下,以国家身份入市虽然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但也不失为是一个好办法。他强调,“银行国有化与国家对金融业进行担保,其重点不在具体金额的投入上,而是在于这种行为是在国家的‘招牌’下进行的,即国家用自己的信誉对本国的金融体系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担保,国家本身成为一个有信誉、有影响力的品牌。通过抵押这个品牌,唤回市场的信心。”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则认为:国有化、国家担保形式的救市方案是被市场逼出来的方案,是在美国 7000亿救市计划得不到欧盟合作,使得金融危机推进至信心危机后的“无奈”选择。“国家信誉成为了挽救市场信心的最后一张王牌,国家信誉如果无法抵挡金融风暴的冲击,那将无异于宣告国家破产。”
10月15日,投资者的信心又一次在实体经济领域“失守”,全球股市再次集体“变脸”,欧洲三大股指重挫超过6%。美国标准普尔指数创下1987年以来的最大单日百分比跌幅,跌幅达到9.03%,道琼斯指数下跌7.87%,纳斯达克综合指数跌幅达到8.47%。
10月16日,日经指数暴跌11.41%,至此全球股市已经基本回吐了周一的“惊喜”涨幅。“政府对金融领域的注资只能起到暂时的缓冲作用,面对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危险,更多具体的财税政策必须尽快跟上。”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反思新自由主义
从9月25日美国推出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到10月15日,美国浪费了整整近三周的救市时机,付出了“黑色一周”全球市值蒸发6万多亿美元的惨痛代价。但是这三周的“特殊价值”,却也正是“新自由主义”的倡导者美国政府对现有的市场金融体制进行了反思。
尽管美国总统布什、美国财政部部长保尔森、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内的许多政府官员在宣布注资银行的同时,仍在强调着“这样一种政府的干预不可能影响到我们的自由经济市场,这样一个措施只是为了应对危机”,但是他们在“收复”美国九大银行的时候,对于并不支持此项提议的富国银行等,表现出了“不能协商”的强硬姿态。
“经历过此次金融危机,‘美国看得见的手’——市场正在消失,看不见的手——政府控制会增强,政府开始回归市场。”陈凤英说,“但是更要注意的是,美国资本主义的‘灵魂’市场理念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
张斌则表示,美国政府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最大的反思,并不是要彻底抛弃“自由主义”,而是要在自由主义中注入“计划”因素。“此刻的国有化只是暂时行为,在未来金融市场稳定之后,政府一定会有条件地退出。”
“英美救市政策的方向改变,使得西方那些‘新自由主义’的学生们的金融政策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政府的作用将会逐步上升。”陈凤英说。
(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