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约会规则

carr 发表于 2009/02/18 19:41 一品 百草园 (www.ywpw.com) 主题字词: 中国 约会规则

加跟贴 发新贴

中国式约会规则

过去30年,中国社会大有长进。但是,有些日常生活的小节,进步却缓慢,比如约会的游戏规则。不论是私人见面,还是公务约会,几乎都是如此。我每次回国,或在伦敦作东道主接待国内友人同行,有两个发现:

第一,在中国,预约会面很难,有时几乎不可能。长约不如短约。短约不如临时约。临时约还不如不约。有时效果最佳的,居然是不约而晤,在大家都没有料想的地方、时间,居然奇迹般见上了。在国外住的时间久了,免不了染上些欧洲人的毛病,比如长线约会。每次回国,常提前一、两个月就安排会面,与朋友同行通电通邮,约咖啡或饭局。对一个月后的约会,对方的反应常常觉得是光年之遥。害得相熟的朋友神经紧张,直言相告“喔……还有一个月呢!一月后的事,现在怎么定得下来。你下了飞机,马上打我电话,再约……”

第二,这种约会方式,到了中国境外,特别是到欧美国家,就会碰到大麻烦。西方的约会规则,正好想反。比如,我常常最后一刻决定放长假旅行, 要的就是惊喜,另英国同事瞪眼球。英国人大多习惯提前一年预定度假行程,特别过分的还有提前两年的。那里虽不信计划经济,但在约会上倒很有计划的色彩。在盎格鲁撒克逊文化的国家里,长约当然最保险,短约的风险就剧增,临时匆忙约会常被视为“违规”。一次,有国内同行抵达伦敦后,打电话要我在两天内搞定一英国内阁大臣与一欧盟高官的采访,当时心想,唯一的可能就是绑架他们两位了;几次来伦敦的国内新闻界同行临时想见本报总编辑,我常以中国约会文化特殊与中国对世界之重要性,对总编大人晓以利害加威胁,迫他几次变更其它约会,见中国客人。

在中国,商务约会难搞定。谈及此事,很多中外朋友都长吁短叹,有同感。其实,当事人都有苦衷,其中主要是体制的原因:从公司企业到政府部门到学府,临时决定开会太频繁,以至于“临时”变成了一种常态。科员决定不了自己时间,是生怕科长随时找他开会公干,处长又怕局长找。司长,部长,上头还有国务委员、还有副总理、总理,国家主席呢。这种“会议链”上,级别高的主宰级别低的时间,下级时刻准备着上级召集临时会议。后来一问,在企业、公司、高校研究机构中,也多是如此。如此状态,提前约会的可行度自然大打折扣。其实,不是大家不想守规矩,而是因不可控因素难守规矩。到头来,越是提前很久敲定的约会,就越不靠谱。

一位在欧洲做生意的中国朋友告诉我,去年北京奥运前夕,她带了一个市长级的欧洲贸易团到中国一经济重镇招商。航班抵达后,东道主说,很抱歉,奥运事大,这次没时间接待,下次再来吧,最后只得取消原定访问。一次,提前三个多月确认的会见,临到当天上午,黄了,说是市长有紧急会议。外国宾客,只有两手一摊了事。

据说,不少中国国企老总、民企老板,有临时召集高层会议或董事会的喜好。有的习惯半夜商讨大事,有的选择在公共节假日谋求策略,有时可能确有急务商量,但据说也有以临时开会考察手下人忠诚度的。能否支配他人的时间,仍是现代社会中个人权威的一大标记。记得上世纪70年代,毛主席习惯在深更半夜会见到访的外国政要。每次会见,多是临时决定,外国领导人只能在京随时待命,背着时差、暗中打着盹,等候驶入紫禁城的夜色。

约会的规则,并非国计民生大事,并无对错,只是那种游戏玩起来更顺些,更少些麻烦。约会规则理顺了,对谁都有益。国人出访,还是洋人来华办事,都会更富实效,办更多的事。今日写下这篇文字,也因一特殊原因。最近我在国内长住几周,发现自己的约会方式,本地化趋势正在加剧,越来越跟着感觉走,觉得临时约会,感觉良好。如同背包客旅行,每天都有不同的惊喜。我自己也开始给朋友或同行打电话:“今晚上见面吧,不见不散…..哎!一小时后,通个电话再说吧……

一个同事说,在中国约会,靠逮。“见着我,就逮住我。”,是最常见的说法。逮着就逮着了,逮着算你的。怪不得中国的约会如此。

作者张力奋是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FT中文网总编辑和FT《睿》杂志总编辑,本文是FT《睿》杂志2009年2月号卷首语

加跟贴 发新贴一品 百草园索引首页

Powered by AFpost Thu Dec 27 16:11:16 2018.

本论坛上所有文章只反映送交者的观点。我们保留删除任何被认为不适合本坛的文章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