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更名热:理工科技工程成了箩筐
zdns 发表于 2004/07/09 11:48 一品 百草园 (www.ywpw.com)
题记:虚浮、急功近利和部分教育产业化的利益驱使,促使目前我国高校出现了旷日持久的更名热,不论实力好坏、水平高低,一些高校纷纷把自己装入理工、科技、工业、工程之类的箩筐之中,而公众面对这些箩筐时大都感到无奈,因为除了少有的“真品”之外,箩筐中的其他东西是好是坏就不得而知了。同窗情转载新华网新华论坛的一篇文章供大家品味和思考。
大学取名何必千篇一律
随着今年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会议的结束,今年升格、更名、合并的高校纷纷浮出水面。笔者留意了近日各地媒体的报道,其中较重要的更改名称的大学有:天津财经学院更名为天津财经大学,天津理工学院更名为天津理工大学,河北理工学院更名为河北理工大学,太原重型机械学院更名为太原科技大学,沈阳工业学院更名为沈阳理工大学,大连铁道学院更名为大连交通大学,华东船舶工业学院更名为江苏科技大学,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更名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程学院更名为浙江理工大学,南方冶金学院更名为江西理工大学,青岛建筑工程学院更名为青岛理工大学,焦作工学院更名为河南理工大学,武汉化工学院更名为武汉工程大学,湖北工学院更名为湖北工业大学,等等。
在这一批新大学校名诞生的同时,我们发现,我们给大学取名字,正走进了一条越来越狭窄的路子:除了专业性高校以外,一般高校在更名时,似乎只有“理工”、 “科技”、“工业”、“工程”等少数几个可供选择的校名。再看看教育部公布的高等学校名单,几乎每个省都有“科技大学”、“理工大学”、“工业大学”,这种现象不得不令人生疑:我国大学的校名何以变得如此千篇一律?
我国大学取名的这种“同质化”现象,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大众化,各高校越来越注意自身形象的包装,而更改名称,就是一个最方便而且见效快的方法。例如有几所本来实力平平的高校,自从把名字改成了“财经”、“工商”、“经济贸易”之类的“热门”校名之后,录取分数线陡然上升,改校名的作用如此立竿见影,难怪众多高校乐此不疲了。与之相反的是,一些名称偏“冷”的高校,如校名中带“化工”、“钢铁”、“机械”、“纺织”、“煤炭”、“冶金”、“地质”、“矿业”、“气象”的高校几乎都改掉了名字,并且这度热潮一直持续到现在(如今年的南方冶金学院更名为江西理工大学,南京气象学院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宣告我国本科院校校名里已经没有“冶金”和“气象”这两个名词了)。正是众多院校纷纷改名,才造成了今天众多校名千人一面的现象。
这种大学校名千人一面的现象,产生的直接后果是令考生填报志愿时无从得知其真实实力和专业特色。例如辽宁省的大连理工大学和刚刚改名的沈阳理工大学(原沈阳工业学院),实力相差何止一星半点。但如果考生对中国高校并不熟悉,仅仅从校名上看,他是无从得知这两所高校的实力差距的。再如江苏省的华东船舶工业学院,本来是以船舶制造为其特色的高校,这从其原来的校名中可以一望而知,但如今改为了“江苏科技大学”,谁还能看出它的专业特色是什么?也许校方会解释他们是为了突破专业局限,打造综合大学,然而一所没有特色的高校,会有太大的吸引力吗?
当然,产生这种现象的一个原因固然是因为校方急功近利,另外一个方面恐怕也与我们的思想观念有关。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如果出现一个校名完全没听说过的大学,一般人的第一反应恐怕是:“这是民办高校吧?”,而像“**理工大学”、“**科技大学”这种名称至少可以保证其不会有太大的陌生感,并且还可以改掉原来偏“冷”的或者专业性过强的校名,吸引更多考生报考,因此带这种字样的校名才会大行其道。
其实近几年我们不是没有见过有创意的校名,如“长安大学”、“南华大学”、“长江大学”等等,但值得思考的是,这些学校几乎都有过被误认为是“民办高校” 的经历,并且这些校名深入人心也需时日。在这种形势下,谁敢再取一个有个性的校名?像“清华”、“同济”、“复旦”、“协和”这种有内蕴有创意又琅琅上口的校名,恐怕在今天是不容易再见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