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选:一项发明泽及一个时代
新快报 发表于 2006/02/14 14:46 一品 百草园 (www.ywpw.com)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王选昨日(13日)11时许在北京病逝。王选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领导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用一项发明,成就一家企业的基业,更泽及一个时代,它使中国印刷业从此划时代地“告别铅与火,进入光与电”,产生天翻地覆般的变化。王选因此当之无愧地获得“当代毕昇”的地位。
他喜欢别人叫他“王老师”
王选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方正(香港)董事局主席……然而,始终在他的名片上印着的,不是这些显赫的职位,而是———“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教授”。
这就是王选给自己的定位,方正的员工说,他谈起技术话题来可以说没完没了,做技术报告能讲好几个小时一点看不出疲惫。王选一生都是作为教授、科学家的身份出现,在方正集团内部形成的惯例是所有人都互称老师,他喜欢别人叫他“王老师”。甚至现在方正集团董事长魏新也被称为“魏老师”。
“九个选择”组成了“王老师”的一生
王选自己曾说“人如其名”,自己的一生都在“选”。
第一个选择,是在大学二年级即1954年选择北京大学计算数学专业。大二分专业,好多学生都报到数学专业去,觉得跟计算机打交道很枯燥,没有意义,计算数学不见得有多高深的东西。当年,周恩来总理在十二年科学规划里讲了几个重点发展领域,其中包括计算机技术,17岁的王选看了以后高兴不已。
第二个选择,是在1961年24岁的时候,王选做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在有了几年硬件的基础上,投身到软件中去。做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研究,使王选豁然开朗,似乎一下子就找到了创造的源泉,很多新思想就提出来了。
第三个选择,是在20多岁时,为了快速查阅外文资料,王选决定锻炼听力。从1962年开始听英国BBC,听了整整四年,一直到文化大革命,被揭发收听敌台。
第四个选择,是1975年,就是从事决定王选一生命运的照排项目,采用了与众不同的技术途径。那时的王选很可怜,一个月只有40多块钱劳保,为了省点钱,坐公交车到情报所就少坐一站,少坐一站就省5分钱;资料复印不好报销,就只好自己抄。当时王选说要跳过日本流行的第二代照版系统,跳过美国流行的第三代照版系统,研究国外还没有商品化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别人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王选开玩笑“你想搞第四代,我还想搞第八代呢!”
用激光束扫描,碰到一个很大的难题:激光扫描精度很高,不同的字有不同的点阵,大的一个字要由九百万个点组成,中文需要上千亿字节的存储量。对26个英文字母来说不存在这个问题,但对两万汉字是非常突出的问题。由于王选的数学背景,很容易想到用一种信息压缩的办法、用一种轮廓的描述、一种特征的描述来减少巨大的信息量。当时的计算机,速度还及不上286,如果用这种价格很昂贵的中型计算机把压缩的信息恢复成点的话,要算几万个拍节,这几万个拍节运算量很大,速度很慢,一个中型计算机只能一秒钟产生一两个字。由于王选软硬件兼修的背景,很容易解决了这个难题:对这种关键性的、特别费时间的操作设计一个硬件,把它提高一百倍以上的速度,对于非关键性的操作用廉价的软件来实现。但是王选用数学的描述方法来解决,大家难以理解,被批判为“玩弄骗人的数学游戏”,因此逼迫王选走上了自己动手产业化的道路。
王选说自己这一动手,就从1975年干到了1993年春节,做了差不多18年。其间没有任何节假日,每天从早晨一直干到晚上。
第五个选择,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坚持不懈地走商品化、产业化的道路。今天产业化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大家都说北大方正有名有利,而在当时,把技术变成商品,看不到前景。
第六个重要抉择,是从1992年开始花大力气来扶植年轻人,让年轻一代出来逐步取代自己。
第七个选择,是进军日本市场。日本印刷极端发达,但很可爱的是它的出版软件并不先进,这是方正的可乘之机。王选说,日本市场大得惊人,可以靠这个大市场,把年轻人推向市场最前沿。
第八个选择,是从1995年开始,准备进军广电业。
第九次选择,是1999年,王选开创的方正集团以开创性研究(“顶天”)的和商品化(“立地”)并重的“顶天立地模式”出现严重危机,方正(香港)有限公司1998年出现1亿多元巨额亏损,香港方正第二大股东向王选逼宫,方正60多名中高层干部联名写信要求王选留任。最终,王选选择了留任。然而,这个选择证明,在企业管理的问题上,王选可能不是最合适者。
支撑王选的是他的两个刺痛和十个梦想
刺痛之一,是解放五十多年了,中国除了火箭卫星以外,没有一项自主开放的民用高科技产业;
刺痛之二,是世界高科技企业中不乏华人身影,而中国公司却始终没能在世界百强中占一席之地。
王选曾说:“我的一生有10个梦想。”现在看,他的梦想成功了五个,发展激光照排系统,告别铅与火;发展基于页面描述语言的远程传版,告别报纸传真机;发展开放式彩色桌面出版系统,告别传统的电子分色机;发展新闻采编和资料检索系统,告别纸和笔;开拓海外华文报业市场———已经梦想成真,产品在市场上取得了很高的占有率。
而后五个:发展激光直接制版,告别软片;开拓日本日文出版系统市场;出版系统的栅格图像处理器进军欧美西文市场;进军广电业;从地图出版系统着手,进入地理信息系统。则有待后人实现。
无论如何,“王老师”的一生,是无愧于“老师”这一称呼的。不做资本家,把一个盈利丰厚的产业做成一个光荣的事业,把自己撇身于铜臭之外,做一个伟大而脱离低级趣味的人,王选老师证实这不是传奇是事实。
王选灵堂明天正式开放
据《华夏时报》报道,王选院士的追悼活动将从明天开始,灵堂已在紧锣密鼓的设置中。
昨天下午3点,记者赶到北大了解到,王选院士的灵堂设在北大百年纪念讲堂。下午5点开始,工作人员布置灵堂,工作人员用长16米、高6米的铁架子做一个矩形框,工作人员介绍,矩形框以白布为底,再铺上黑布用于贴挂照片和条幅。据了解,灵堂将于今天设置完毕,预计于明天上午9点开始开放灵堂。
北大新闻网也在网上开设了王选院士的纪念馆,以供北大师生、方正集团员工及社会各界人士前去悼念留言。截至昨天晚上8∶30,该网站的访问数量就达到了6679次。
北大昨天成立了以北大校长许智宏院士为主任的治丧办公室。
王选语录
●诺贝尔奖只是个副产品。
●一个人老在电视上露面,说明这个科技工作者的科技生涯基本上快结束了。
●有才华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自己不要把做官当成一种奋斗目标,甚至也不要把当上院士作为奋斗目标,如果老想着当院士,就不可能全心全意做好事业。
●名人用过的东西,是文物,凡人用过的是废物;名人做一点错事,写出来叫名人轶事,凡人呢,就是犯傻;名人强词夺理,叫做雄辩,凡人就是狡辩了;名人跟人握握手,叫做平易近人,凡人就是巴结别人了;名人打扮得不修边幅,叫有艺术家的气质,凡人呢,就是流里流气的;名人喝酒,叫豪饮,凡人就叫贪杯;名人老了,称呼变成王老,凡人就只能叫老王。
●1974年国家计委支持的一个项目的技术负责人,拿出愚公移山的精神说:“我做不完,我儿子做,我儿子做不完,我孙子做。”我一听,心想:“完了,等您儿子、孙子做出来,早不合世界科技发展的需求了,早过时了。”后来这一项目夭折了。所以说,要执著,但不能僵化。
●“打桥牌”的风格则是与对方紧密合作,针对另外两家组成的联盟,进行激烈竞争。“打麻将”则是孤军作战,看住上家,防住下家,自己和不了,也不让别人和。这种作派显然是不好的,尤其是自己出不了成绩,也不让别人出成绩,更是严重影响发展。
各界悼念
网友: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些人。仓颉创造了汉字,让文明可以沉淀下来;李斯统一了汉字,让文明可以流通起来;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让文明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王选把汉字带进了信息时代,让中华汉字文化源远流长。
李国杰(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选院士首先是一位出色的科学家,但同时他在产业化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王选院士是最早把科研技术和产业化结合起来的院士。
网友:
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花巨资引进的外国照排系统均告失败,质疑汉字是否可以生存于信息时代的声音此起彼伏。退一步即使外国公司突破了汉字处理技术,我们将面临全国印刷市场的全面崩溃,巨额的支出和面临无密可保或效率低下的两难境地。许多国人都在努力,王选老师的贡献无疑是最大的。
倪光南(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2000年由中国工程院等单位组织的“二十世纪我国重大工程技术成就”评选中,“汉字信息处理与印刷革命”被评为第二项,仅次于“两弹一星”,而王选院士正是这项成就的领头人。王选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选院士是为中国科技自主创新作出重大贡献并实现了产业化的杰出科学家、企业家。
项立刚(《通信世界》社长):
1997年,我曾在《南方周末》上发过一篇批评方正的文章,在方正市场部和我交涉的同时,王选先生给我写来一封信,表示把我的文章复印了在高层领导中传阅,并且详细解释方正的战略思路。当时我不过是一个完全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作者,王选先生谦和平等的态度令人难忘。
刘韧(资深IT记者):
王选不仅是一名科学家,他还是一名程序员。方正第一代到第四代RIP里面90%的微程序都是王选写的。“为一个程序调不出来,为一个隐蔽故障不能发现,要死要活。”另一方面又要做大量的组织管理的工作,“那种劳累是难以形容的,比我现在到外头作作报告,人大开会要累得多。”
编辑:王秀
本文跟贴
两院院士王选简历 主要成就 所获荣誉 --- 人民网 2006/02/14 13:53 (16517 byt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