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生“学而不归”的现象

不归 发表于 2005/11/07 11:30 一品 百草园 (www.ywpw.com)

加跟贴 发新贴

  通过对海外留学人员“学而不归”的原因分析,全面了解中国海外留学人员滞外不归的不利因素和积极作用,指出我们要正视这一现象的客观存在,提出了中国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开辟海外留学人员为国服务的多种渠道,发挥海外留学人员的积极作用。

  前言

  据中国教育部统计,从1978年—2002年底,全国共约有近60万人通过国家公派、单位公派和自费留学三条渠道,前往10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机构学习和研究,同期学成回国工作的留学人员共约有近16万人。按照国际通行的计算方法,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的起飞阶段,回归率与滞留率之比若保持在2:1 为最佳。这个比例被称为“最佳黄金回归比例”,从我们的调查统计平均数据看,目前我们的回归比均为1:2,即有1/3的海外留学人员回国效力,有2/3的留学生在国外工作与学习。按理,出国留学是文明之举,学成回国,报效国家是当然之事,但是我们却有大量的留学生“学而不归”滞留在外。这一问题我们应该怎么看。笔者认为,首先我们应正视这一现象的客观存在,要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其次,我们应从爱护人才的角度出发,避免问题政治化、概念化;再次,应转化观念,鼓励多种形式的为国服务,树立跨越国界的爱国思想。

  一、导致中国留学生“学而不归”现象的深层原因

  1、发达国家综合因素的“拉力”诱惑

  二战以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国际化、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伴随而来的是各种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作为最重要最具活力的生产要素即劳动力的活动呈现出新的特征。即高素质、高技术技能的劳动力和科技专家,由不发达或发展中国家流向西方发达国家,由其他发达国家流向美国。中国的留学生的滞外不归也符合世界劳动力的流动特点。

  对高技术,高科技人才的争夺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人才争夺,也是发达国家的人才战略之一,对发展中国家人才的争夺特别是留学生中的人才争夺起码能给留学生接受国带来两个益处。第一,吸纳了大批人才精英、为该国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准备了充足的主力和后备力量,比如美国的硅谷目前约7000家高科技公司中约有2000家由华裔创办或管理。硅谷地区的高科技创业者李信麟在接受《亚洲周刊》采访时说:“没有中国人,硅谷就不成其为硅谷。”近些年来,中国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等高校涉及高科技专业的毕业生很多到了美国,但学成回国的廖廖无几。中国海外专业人才资源被美国等西方国家大量“拿去”,占领了科技制高点。第二,截住留学人才使接受国节约了巨大的基础教育开支。因为留学人才大部分的小学教育中学教育本科教育乃至硕士研究生教育均在国内完成,因此前期教育经费就不需留学生接受国“投资”,他们只需在后期高级教育中投入,如最后能留住人才就大大赚了一笔投入开支。因此,一些发达国家采取了一些很有诱惑力的措施,比如美国联邦政府对外国留学人员提供高额的助学金和奖学金,确保学业顺利完成。同时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制定了允许有特长的专业人才留在美国的“移民法”。再加上发达国家经济科技比较发达,具有良好的研究条件,先进的技术设备,自由的学术气氛,高水平的同行以及优厚的物质生活待遇。这种“拉力”无疑对留学生是一种很大的诱惑。发达国家的“拉力”结果导致一部分留学生滞留海外,而“学而不归”又直接造成了国内的人才断裂。

  2、国内环境的“推力”作用

  留学生回国目的是为了学有所用,回报祖国,回报社会,体现自身价值以及回收投入的教育成本等等。而国内的政府在为留学生回国问题上做了大量的有益工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还有待改进。

  第一,只做表面文章,忽视创业投入。有不少留学生回归不是为了待遇,而是为了创业,但国内不少地区只做表面文章,忽视创业投入。在这种情况下,回国人员只能搞无米之炊,很难有所为。

  第二,国内不少单位唯长官意志是从,用人机制有失公允。把引进留学人才的数字作为政治资本,而对怎样创造条件来充分发挥所引进留学人员的作用,却不甚关心,从而形成“轰轰烈烈引进,实实在在闲置”的局面。

  第三,没有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知识分子的社会价值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承认和体现,挫伤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使留学生们产生错觉,认为在国内成功很难,只有在国外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第四,国内知识分子待遇偏低。这里讲的偏低有两层含义。一是从国际间的比较看,中国知识分子的平均收入只及发达国家的1/30—1/20(当然,中国居民的平均收入与发达国家相比,亦有同等差距),这种悬殊是诱使留学人员不回国的重要经济因素;二是就国内来看,知识分子的收入只处于中偏下水平,这还是近几年的情况,这是使留学人员滞留的又一原因。

  第五,国内成才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尚有待改进,不利于人才的成长,使身在异乡的留学人员望而却步。

  3、个人因素的作用

  留学生学成的同时,就要对自己的何去何从作出一个去留选择,这因人而异。但是内因起着决定作用,有一部分留学生愿意抛弃国外的优厚条件毅然返回祖国,报效祖国,这当然是我们所期望的。但“学而不归”者他们有的在接受国外先进知识和技术的同时,比较认同西方的人文环境和政治气氛,一下难以适应国内的政治环境和生活方式,因此不愿回国;也有的留学生从自身发展的角度考虑得较多;有的留学生对国内的某些现象包括体制表示不满,愤世嫉俗,但又不愿为改变这种状况贡献自己的力量。诸多原因,导致“学而不归”。

  二、对留学生“学而不归”现象的多维透视

  1、“学而不归”不利因素和积极作用

  对待“学而不归”现象我们应辩证地看,其不利因素是存在的。目前中国留学生的归国率仅为28%,这首先在经济上中国是直接受损失方,使中国对留学生的前期教育经费的投入无法收回;其次,“学而不归”现象对中国的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是十分不利的,也就是说,这种“学而不归”现象加剧了中国社会经济对人才的需求结构与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包括留学生)结构的不相匹配的程度,从而也违背了最节约化的经济原则;再次,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也会有着一定的影响,人才对经济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我们目前高技术高科技人才的缺口还是很大的,如留学人员的归国可起到较好的填补作用。

  但是事实的发展总是具有两面性,“学而不归”有不利的一面,同样也具有积极的因素,这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第一,“学而不归”为中国储备了广泛的国际人际关系资源

  中国海外留学人员分布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过多年的奋斗,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进入了当地的中上层社会,承担着所在领域的重要责任,他们是熟悉东西方文化的高素质的国际型人才,利用他们建立的广泛的国际人际关系网络,能为祖国引进先进技术、现代管理经验和社会价值观念。这对中国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起着民间“驻外机构”的作用。

  第二,“学而不归”在经济上起着有利作用

  由于中国人有较强的家庭观念,所以 “学而不归”者一般都会给家里或亲朋好友寄一些外汇,而这些外汇无疑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学而不归”者可以促进中国与海外的经济联系,增加贸易机会,扩大国际合作,也可以在中国的“招商引资”活动中起重要的桥梁和中介作用。

  第三,在社会综合问题上起着积极作用

  中国存在着人口问题,留学者移居国外可以构成一种人口控制的方式,并同时相应地增加中国国内人口的就业机会。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他们对国内的影响力,可以促使中国人民更快地接受西方国家的生育观,从而有助于中国人口控制目标的实现,而这对中国经济有着重要的积极影响。一部分高级人才“学而不归”,从短期看是弊,但从长远看,可以说是借西方发达国家作为我们储备人力资源的地方,对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可能远大于目前之弊。

  2、“学而不归”与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关系

  第一,“学而不归”和爱国主义并不是对立的,不能以回国与否来划分爱国标准。

  要知道“学而不归”者并非不爱国,他们也有一颗中国心,中国留学生历来有着爱国主义传统,在他们的血管里流着中华民族的热血,永远不可能真正地被外部世界同化。今天,虽然有相当一部分留学生“学而不归”,但其中存有复杂的原因,对他们应当采取宽容和理解的态度。一位留学生指出:“我们对国家当然负有一定的义务、责任,这一点是无疑的。但在这种义务、责任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时,不能说无条件地尽快回国才是负责任,更不能以早回晚回、回国不回国作为判断一个人是否爱国的标准。在决定回国时,有许多必须考虑的因素:国内是否需要,能否找到满意的工作,个人才能能否得到发挥,生活待遇如何,等等。”另一位已归国的留学生认为:“首先应该肯定,留学生中绝大多数不论现在回不回来,他们的心与祖国是相通的,对暂不回来的人,应该做具体分析。有的人对留学生有偏见,认为他们出国就是为了发财,而我接触的留学生,大部分并不把钱放在第一位,他们看中的还是国外的学习和研究条件,国外从文献实验设备到工作环境都优于国内,比较容易出成果。而且应该看到,在国外的留学生,绝大部分是刻苦努力的,他们生活得并不轻松,但没有给中国丢脸。”[5]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他们决不会甘心使自己的祖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处于贫穷落后的地位。

  第二,爱国可以跨国界,“学而不归”也会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在海外的延伸。

  “学而不归”这个阶层,绝大多数是出生成长在中国,从小耳闻目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相比华人、华裔而言他们对祖国应更熟悉,感情上的距离更贴近。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优秀文化和强烈民族意识的民族,“学而不归”者不论在海外哪个地方,他们都会时常流露出爱国主义的情感。就是身在国外,他们也会感受到祖国对他们的召唤,会感觉到祖国建设和发展需要他们,祖国的繁荣和富强在期待着他们。因此,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或迟或早总会回国工作的。其中有些人也许会比较长期地留在国外,但他们的根终究在中国,他们的心和祖国有着剪不断的关系,因此他们也仍然会对中国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的。反之,他们在国外取得的优秀成绩、卓越贡献同样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如李政道、杨振宁永远是华人的骄傲一样。即使有一些人才流失,中国的留学政策也是要长期坚持下去。因此,对“学而不归”者不能以爱国与否来划分,更不能责怪其不爱国,应肯定他们同样具有深厚的祖国情结,增强他们对祖国的向心力,坚信知识是无国界的,爱国也是可跨国界的。

  三、对“学而不归”现象的政策构想

  第一,简化海外留学人员出入境手续,让海外留学人员来去自由。

  国家人事部在《关于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工作的意见》中明确了回国工作的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可保留国外长期或永久居留权(如绿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简化海外留学人员出入境手续。这样不仅使国外留学人员回国、出国变得更方便、快捷,而且可以使他们打消回国后再出国难的顾虑,去时开心,回来舒心,留外不改爱国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及国务院制订的实施意见中,除了表明鼓励留学人员学成归来以外,还表示国家鼓励留学人员“采用多种方式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此规定是对“来去自由”的诠释,意思是说,即使不彻底回国,也可以用其他方工报效祖国。

  第二,在实施留学生政策的同时,应加强与海外留学生的感情维系。

  我们应密切保持与海外留学生的联系,无论他们是回还是留,都应对他们予以充分的理解和尊重。派出单位要与驻外使馆教育处密切联系,有的放矢地进行工作,对他们提出的合理要求,应予以尽快解决。还应经常与他们进行各种方式交流,送去祖国的温暖和人民的重托,帮助他们了解国内的最新动态,增强向心力和责任感。将这种感情“投资”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终究会收到超额的回报。

  第三,拓宽吸收留学生回国工作的途径,鼓励多种形式的为国服务。

  鼓励多种形式的为国服务是当前留学生工作中较为可行的一种措施。许多留学生暂时不回国,有的准备在国外定居,但他们中的多数对祖国仍然怀有十分依恋的感情,愿意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从目前的实际出发,不一定非要把留学生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固定在吸引回国定居之上,应该为他们提供更加广阔而现实的途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各种多方力所能及地为国服务。应该允许他们立足国外,为国内作贡献,以此为他们今后的回国长期工作作好铺垫。(1)鼓励留学生短期回国讲学或进行合作研究。(2)鼓励留学生以各种灵活的方式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允许留学生以自己的技术资金和习惯了的竞争方式回国兴办企业,建立“新的生长点”;鼓励留学生应聘担任国内企业在海外的推销员和信息员;留学生可以在国内自办或合办民间科技企业、股份制企业,可以用个人或国外注册公司名义投资;允许留学生回国办学,允许有特殊资格的留学生开办各种专门机构等等。应强调以引进技术、智力为主,以短期服务为主,通过改善创业环境,鼓励为国服务这一途径,达到育成果于海外,用成果于国内的效果。(作者系湖南吉首大学两课部副教授,湖南省侨联委员)

加跟贴 发新贴一品 百草园索引首页

Powered by AFpost Thu Dec 27 16:10:45 2018.

本论坛上所有文章只反映送交者的观点。我们保留删除任何被认为不适合本坛的文章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