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汉字的尴尬

zt 发表于 2005/11/05 08:06 一品 百草园 (www.ywpw.com)

加跟贴 发新贴

使用汉字的尴尬

慕威

  前几天,一位文友给我发来电子邮件,请求帮助。她来自台湾,以前写的诗、文章都在台湾或者海外发表,所以在电脑上写作时是采用的大五码,现在要往大陆的一家杂志投稿,必须把繁体转为简体,但转来转去总是不成。她发来的电子邮件,我发现存储的格式是“WORD”、UNICODE,经过转码后,还是有个别字、标点符号不规范,但大体能读,只需做一些修改。但在我将文件存成纯文字格式、用附件方式E过去后,她又不能读出,真是伤脑筋。

  再有一次,我写了一篇有关中国文化的文章,其中使用了一些不常用的“冷僻字”,寄给一家网络刊物后,编辑打电话来,问两个问题:一是,他的电脑操作系统是WINDOW2000,能够读出我的文章,但他想知道,我的这些“怪字”是怎么“打”出来的?我解释说,是使用“GBK”,即“国标扩展码”,如果电脑操作系统是Windows ME 或Windows2000以上,采用国标码繁体就是“国标扩展码”,可读可写;二是,刊物要考虑到有些读者的电脑还没有升级到WINDOW2000,怎么处理这些字?我们商量的结果是,采用互联网上的老办法,如“上九下日”“上日下九”,这就是“旮旯”,或如“左九右监”“左九又介”,这就是“尴尬”,还有一些则用同音字代替,最后编辑还在文章结尾加了几句“编者按”:“此文引用大量古籍生僻字,网络上还不能正确显示,权且以同音字代替,敬请读者谅解。”

  现在居住在美国的中文作者,大都使用电脑写作,修改方便;报刊也希望作者用电子邮件方式投稿,免了打字、校对之苦,但作者、编者双方一定遇到过类似的尴尬事;其实不仅是作者,就是一般人,总有大陆、台湾的几个朋友,你来我往,在使用电子邮件时难免遇到乱七八糟、不知所云的信,有时让人着急上火。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作为其载体的汉字,用“神妙莫测”来形容大概也不算过份。据说汉字是仓颉所作。在汉字基础上发展衍化而来的书法艺术成为中华文化特有的艺术形式。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汉字的表现形式经过刻划(包括甲骨文)到书写和印刷(包括篆、隶、楷、行、草等)。其间有过两次全国性的大规模“文字改革”,一次是秦始皇的“书同文”,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的推行“简体字”。其功过是非,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前者“统一”了汉字,后者“分裂”了汉字,这是由于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分裂状况造成的。

  在电脑、数字化时代,汉字的“分裂”状态显得严重起来,大陆使用“GB”即国家标准码(简称“国标码”),1981年实施,其中汉字6763个,汉字以外的图形字符682个,没有繁体字,新加坡等地也使用这一编码;台湾发展出“BIG 5”即大五码,汉字13053个,分为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两部分,没有简体字;此后大陆又有了“GBK”即“国标扩展码”,其中汉字(包括部首和构件)21003个,图形符号883个。微软公司自Windows 95简体中文版始,全面支持GBK,起到了从GB2312向Unicode过渡的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多数搜索引擎,包括Yahoo、Openfind、AltaVista 等,都不支持 GBK汉字搜索。

  我对推行简体字是持支持态度的,因为汉字的简化是其进化过程中的总趋势。但如何消除现存汉字的“分裂”,确实事关全体中国人的利益。汉字统一的途径不外两条:一是海峡两岸的统一,现在看来还困难重重;二是两岸有关人员坐下来,平等协商出一套可行的方案,如是,则为中国人、也包括使用汉字的外国人,铸下无量功德。

多维博客

加跟贴 发新贴一品 百草园索引首页

Powered by AFpost Thu Dec 27 16:10:45 2018.

本论坛上所有文章只反映送交者的观点。我们保留删除任何被认为不适合本坛的文章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