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琉球地位并未确定"

史楠 发表于 2005/08/18 16:01 一品 百草园 (www.ywpw.com)

加跟贴 发新贴

“生不愿为日国属人,死不愿为日国属鬼!”一连几天,向德宏“呼号泣血”,而林世功则遗下一纸“一死犹期存社稷”的绝命诗,愤而自刎。

远眺琉球

琉球群岛,隔海相望于中国,散布于西太平洋之上,地处太平洋第一岛链的核心位置,北连日本列岛,南接中国台湾。琉球群岛由北、中、南三大岛屿群共一百多个岛屿组成。北部岛群包括吐噶喇群岛、奄美群岛,又称萨南诸岛,现隶属日本鹿儿岛县;中部是大琉球群岛(即冲绳群岛),南部是宫古群岛和先岛诸岛,现隶属日本冲绳县。

琉球群岛历史悠久,在《隋书·流求传》中,我们可以找到中国方面最早关于琉球群岛的详细文字记录,当时它被称做"流虬",也就是形容它像"虬"(古人所说的无角的龙)一样浮在水中。这个名字恰如其分地描绘出了它在海图上的形状,也可以说,这个名字本身,便是当年中国踏浪先驱们卓越航海成就的写照。后来"流虬"渐渐为"流求"所取代,到明代又衍变成"琉球"。

琉球群岛地处东亚的海上交通要冲,自古以来就是中、日、朝三国以及南洋之间进行贸易的重要枢纽,以富庶闻名海内。至今在冲绳县立博物馆中保存的"万国津梁钟",便是琉球王国这段历史的见证。这口大钟铸造于公元1458年,悬挂在当时琉球王国的国都首里城的城门之上。钟名"万国津梁",意思是"世界的桥梁 ",这是对琉球群岛地理位置的恰当评价。

公元12世纪时,岛上出现了北山、中山和南山三个独立的王国。史载,从1383年(时值明朝初年)开始,琉球三国的国王继承王位都需接受中国政府的册封。公元1429年,中山国王尚巴志统一琉球群岛,建立了琉球王国,琉球王国依旧作为藩属,向中国朝贡。直到 l 879年日本吞并琉球为止,在近500年的时间里,琉球王国始终使用中国明、清政府的年号,奉中国为正朔。但在1609年日本萨摩藩武装侵略琉球之后,双方确立了强迫性的藩属关系。但是这种"宗藩"关系比较模糊,主要表现为日本利用琉球同中国进行贸易,从中渔利。琉球的这种双重藩属身份,一直持续到 1879年。

日本吞并琉球

日本侵略琉球王国的野心,由来已久。

公元1609年,江户幕府的德川家康觊觎琉球王国的富庶,悍然下令由九州萨摩藩的岛津家久出兵三千,武装侵略琉球。日兵囚禁琉球王于鹿儿岛,并阴谋一举吞并琉球王国,后来迫于明朝政府的压力,并由于日本幕府内部分赃不均,这一阴谋才未得逞,但是日本仍然控制琉球王国内政长达45年之久。

19世纪后期,经历了明治维新的日本政府开始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琉球再度成为日本的侵略目标。明治初年的"征韩论"中就提到要侵占琉球。

l 871年,遭遇台风漂流到台湾的琉球船民被台湾高山族人杀死。这本是一桩普通的刑事案件,日本政府却乘机大做文章,以保护"属国居民"为借口,派兵入侵台湾,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北京专条》。在这次外交讹诈中,日本政府的一大借口,就是宣称琉球国民是日本国属民,称其武装侵台是"保民义举",这已经为侵略琉球埋下了伏笔。

1872年,日本借琉球使者到访之机,突然强制"册封"琉球国王为藩王,并列入所谓的"华族"。

1874年,日本内阁会议通过了《台湾藩地征伐要略》,提出要将琉球的实权控制在日本手中,同时要求政府采取行动,阻止琉球王国派遣使者向中国继续朝贡。

1875年初,根据内务卿大久保利通的建议,日本政府拟定了一份针对琉球王国的强制"命令":

一、琉球王国对中国朝贡、派遣使节及庆贺清帝即位等惯例一概废止;

二、撤销在福州的琉球商馆,其与中国的贸易业务,以后一概归设在厦门的日本领事馆管辖;

三、琉球王登基需经中国派员册封这种礼仪,今后一概废止;

四、琉球王赴日接受日本政府提出的对琉球王国的政治改革及设施兴建等一系列方案;

五、琉球王国与中国今后交涉,一概归日本外务省管辖。

为了迫使琉球王国接受这一"命令",日本陆军开始在琉球群岛设置兵营,加紧为吞并琉球做军事部署。当一切准备就绪以后,1875年6月,日本政府正式派内务大丞松田道之到琉球,传达了上述"命令",松田同时调集驻扎琉球的日本军力,占领要害部门,拘捕了琉球国王尚泰及诸王子并直接押往东京,成功地控制了琉球的内政外交,同时,强制琉球改用日本年号。不久,日本占领当局即开始施行由日方制订的警察制度和监察制度。

琉球王国上下,不愿就此被日本吞并,不断派人赴日本以及中国方面陈情,决计抗争到底。日本方面对此类要求自然是置之不理。1876年12月,身陷囹圄的琉球国王尚泰不甘心就此国灭族消,秘密派遣其妹婿、担任琉球王国紫巾官的向德宏,紧急向清政府求援。向德宏乘船出海,伪装成遭遇台风,避开了日本监视,于 1877年4月12日到达福建,面见闽浙总督何璟、福建巡抚丁日昌,呈递了琉球王的陈情书,乞求清政府出面,向日本交涉,代纾国难。

在这种情况下,为遏制日人的狼子野心,也为了中国东海方向的战略安全,当时的驻日公使何如璋积极奔走,他向清政府建议:对琉球问题,清政府应该采取"必争 "、"必救"和"与之评理"三种办法,希望中国政府在琉球问题上能以强硬的姿态,抑制住日本的侵略野心。但是,当时的清政府正面临着几个战略方向上的边疆危机:法国在广西,俄国在新疆以及日本在福建频频制造事端,表现出了咄咄逼人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根本无暇顾及这个海外藩属。同时,清政府更担心,日本模仿此次中国干预琉球问题插手朝鲜,从而使清政府在东北战略方向上遭受更大的危机。因此,李鸿章私下表示,宁愿从此琉球王国不向中国朝贡,也无关国家轻重,可以大度包容。清政府这种姑息养奸的态度,等于坐视琉球王国被日本吞并。

为巩固侵略所得,日本政府不久即以"废藩置县"之名,开始了对琉球王国的奴化政策。1879年4月4日,日本政府宣布,将琉球王国改称冲绳县,任命锅岛直彬为第一任冲绳县令。为了毁灭日本武力吞并琉球的证据,日本政府在全琉球范围内,收缴了过去行政机关的全部公文、帐册等各种文字资料,企图用销毁旧有政权所有痕迹的方法,来掩盖其侵略的罪行。琉球民众不愿就此亡国,武装抗争之事此起彼伏,宫古岛上民众向中国求援复国的血书,至今仍在冲绳县立博物馆中保存。

消息传来,在中国的琉球代表加紧活动。琉球特使向德宏为躲避日人耳目,剃发化装,来到天津。

1879年7月3日及23日,向德宏两次向李鸿章上请愿书,请求清政府出兵援助琉球。在请愿书中,向德宏有感于国恨家仇,悲愤地写道:"生不愿为日国属人,死不愿为日国属鬼!"一连几天,向德宏都在李的居所之外"呼号泣血",可是仍旧没有结果。1880年,滞留在北京的琉球国陈情官员林世功,再度以绝食上书清政府,请中国出兵援助复国,依然不果,愤而自刎,以死殉国,遗下一纸"一死犹期存社稷"的绝命诗,为古老的琉球王国留下了最后的血色印记。

琉球的文化依然顽强存在

清政府虽然在琉球问题上态度消极,但作为琉球王国的宗主国,始终没有承认日本吞并琉球。

清政府在琉球王国被吞并的前后,同日本做了多次交涉,阐述在琉球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1.中国与琉球王国在历史上确实存在宗藩关系;

2.抗议日本对琉球王国的侵略行径。

3.琉球归属问题与中国日本均有关系,中国反对日本直接出兵占领吞并之。

来自中国方面的异议,的确使日本吞并琉球在国际上获得认可遇到了困境。日本方面不得不提出与中国共同瓜分琉球王国,以此来解脱困境。

1880年lO月21日,中日双方议定了《琉球条约拟稿》,规定:清朝和日本国共同商议,琉球群岛的北部和中部岛屿,属日本管理;琉球群岛的南部诸岛,则归清政府管辖。这个《拟稿》,完全是按照日本方面的意愿制订的,日本以为吞并琉球马上就可以大功告成。

孰料,由于《拟稿》的其他条款还触及到了中日通商条约的全面修改。李鸿章力主清政府对这一《拟稿》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1880年11月11日,李鸿章上奏朝廷:虽然清政府希望琉球复国,但是目前清政府的实力不足以实现这一结果。可是,如果完全放弃琉球,会对中国的东海战略方向造成极大压力。因此,李鸿章建议,在处理琉球问题上,应该采取拖延的办法。一方面,通过拖延来积蓄力量,等待最佳时机;另一方面,中国政府不承认日本吞并琉球,为日后解决留下契机。

清政府最终采纳了李鸿章的建议,拒绝在《拟稿》上签字。在这次瓜分图谋失败以后,日本于无奈之下,只能采取造成吞并琉球成为既成事实的手段,希望以此弥补在国际法依据上的缺失。于是,琉球群岛主权归属问题,在1879年之后就被中日双方无限期地搁置下来,到今天还没有解决。

但是,武力的胜利并不意味着全面的胜利。日本虽然以武力吞并了琉球,却始终不能消灭琉球王国的特有文化。这种文化在中国文化影响下,经过数百年积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与韧性:至今仍在冲绳岛上普遍流行的乐器,依然是传自中国的"三弦";岛上巍峨耸立的古城门,依然是琉球王国时代建成的中国式样的"守礼门"……用毁灭文书禁绝文字的方法,固然能够消灭一个国家的痕迹,可是,琉球的文化,依然以它特有的方式顽强存续着。

琉球谜案

徐 勇

琉球王国变成日本的"冲绳县",是军国主义侵略的结果;战后日本从美国手中接收琉球群岛,同样缺乏国际法依据。

琉球遭受日本吞并之前,是一个具有近千年历史、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王国。在中国明、清两代,新任琉球王就任之际,都要由中国举行册封仪式,以确定其法权地位的正统性。

据记载,明、清王朝共向琉球派出24回册封使。使船从福州(最初为泉州)出发,利用夏至前后的西南风以及黑潮水流的推送,即古藉所记的"顺风相送",前往琉球的那霸。1534年明朝册封使陈侃访问琉球,有如下记载:"过平嘉山,过钓鱼屿、过黄毛屿、过赤屿。目不暇接,一昼夜兼三日之路。夷舟帆小,不能及,矣在后。十一日夕,见右[古]米山,乃属琉球者。夷人歌舞于舟,喜达于家。"

清康熙元年(1662年),清廷派使者册封尚质为琉球王,并定下两年进贡一次的贡例。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清朝第二任册封使汪辑《使琉球杂录》记载:"问郊之义何取?日:中外之界也"。"郊"(或作沟)即指黑水沟。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副册封使周煌写有《琉球国志略》及大量诗文,他写道"舟过黑水沟,投牲以祭,相传中外分界处"。

可见,历次册封使所写的出使记录,都直接记载了悠久的中琉交往关系。这清楚地说明:历史上的琉球国是个独立的王国也是中国的友好邻邦。

琉球的主权独立,还可在日本德川幕府时期著名兵学家林子平1768年所著的《三国通览图说》书中找到佐证。他在书中主张以攻为守,向海外扩张:"为了(防备俄国南下)保卫日本,必须确保虾夷(今北海道)、朝鲜和琉球。"林子平的著述,一方面反映了近代日本扩张主义的征服战略,同时也揭示了另一个显然的史实:至18世纪,不仅琉球非日本所属,就连北海道亦为未征服的虾夷人的国土。

日本著名外交学者信夫清三郎曾在深人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直到近代日本吞并琉球之前,日琉关系"与日朝关系一样,即是一种具有正式邦交意义的'通交'关系",同属"通信之国"。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国力逐渐强盛,对外推行扩张政策。1879年4月日本正式吞并琉球,废琉球王,设置冲绳县,由明治政府直接管辖。我们看到,尽管当时清廷在处理琉球问题上态度消极,但并不承认日本对琉球的武力吞并,中日双方曾就琉球的地位问题展开多年的谈判。1879年美国卸任总统格兰特访问中国和日本,曾居中调停,提出三分琉球的方案,即将南部小岛归中国,中部归琉球王复国,北部岛屿归日本。1880年日本方面也提出过"分岛、改约"方案,即分割琉球将宫古、八重山群岛归清朝,冲绳群岛以北归日本。

清政府始终没有接受上述多种瓜分琉球的方案。按李鸿章回答格兰特所声明,中方对于琉球没有领土需求,惟日本将琉球王"无故废灭之,违背公法,是为各国所无之事"。但到1894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再也无力量阻止日本的扩张,日本割占台湾的同时,巩固了对于琉球群岛的殖民统治。

琉球是人口很少的岛国,没有兵备进行抵抗。不过琉球王室始终拒绝日本的吞并,一直没有同日本签定有关国家主权的条约。一部分王室成员还流落福建、北京以寻求援助。琉球反对日本侵略的活动在近代一直都存在。所以,近代日本军国主义占领琉球,没有国际条约依据,完全是暴力侵略的结果。

二战后日本重新进据琉球,同美国有直接的关系。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之际,业已接受波茨坦公告所规定的条件,放弃海外殖民地,只保有本土四大岛及其他由盟军确认的小岛。近代日本所设置的"冲绳县"即琉球群岛,受联合国委托由美国代管。

按照波茨坦公告及联合国委托管辖原则,美国是无权擅自处置琉球的主权归属的。但随着冷战等因素所决定的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美国改变对日占领政策,全力扶植日本以保障美国在东亚地区的战略利益。至1972年,美国竟然根据美日《归还冲绳协定》将琉球"交还"日本。在琉球被交与日本的同时,一并"交还"的还有钓鱼岛。在日本的殖民地时代,曾出现过所谓"台北州"与"冲绳县"关于钓鱼岛辖权的纠纷,1944年东京法庭裁定"尖阁群岛"(即钓鱼岛)属于台北州," 冲绳县"败诉。所以,即使按近代的日本殖民地行政序列,钓鱼岛也不是"冲绳县"辖地。美日两国交割琉球并同时交割钓鱼台岛,是十分荒唐的。

据当时在台湾"外交部"任职、兼任台大教授,后来升任"外交部"常务次长的钱复在其《回忆录》中指出,台湾当局曾数次与美方洽商钓鱼岛及琉球问题,但美方表示归还日本的仅为行政权,并非认定钓鱼岛或琉球主权应属日本,有关主权的争议,美国不拟介入。再有1996年9月,美国政府发言人伯恩斯表示,美国政府既不承认也不支持任何国家对钓鱼岛等岛屿的主权主张。

总之,琉球王国变成日本的"冲绳县",是军国主义侵略的结果;战后日本从美国手中接收琉球群岛,同样缺乏国际法依据。正如台湾学者所指出,美日"两国间的私相授受,并未获得二次大战同盟国家的共同认可",从主权归属的合法性考察,"琉球地位并未确定"。

加跟贴 发新贴一品 百草园索引首页

Powered by AFpost Thu Dec 27 16:10:44 2018.

本论坛上所有文章只反映送交者的观点。我们保留删除任何被认为不适合本坛的文章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