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华:玉振金声二里头 扑朔迷离夏王朝
神州博古 发表于 2011/06/22 08:10 一品 人文历史 (www.ywpw.com)
一、引 言
二里头遗址几座墓中相继出土铜铃和绿松石铜牌,引人瞩目。铜铃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但二里头的铜铃非常独特,其舌是玉,可称之为玉舌铜铃或铜玲。铜牌分布亦很广,绿松石又称土耳其玉;但绿松石铜牌并不多见,可能是二头里文化的特产。玉振金声,玉舌铜铃和绿松石铜牌象征着东亚玉文化与西亚青铜文化的结晶。许宏博士《最早的中国》宣称二里头文化标志着中央王朝的诞生。“华夏第一王都” 是公元前二千纪上半叶东亚最大中心城市:最早的城市干道网,最早的宫城,最早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铜礼乐器群,最早的青铜兵器群,最早的青铜器铸造作坊,最早的绿松石器作坊,最早使用双轮车的证据,以及大型“四合院”建筑、玉质礼器、各类龙形象文物、白陶和原始瓷、骨卜、鼎鬲文化合流等等,“中国”元素大汇聚形成了最早的“核心文化”。
二里头文化分布范围首次突破了地理单元的制约,分布于黄河中游地区;其文化因素辐射北达蒙古大草原,南至长江流域,东及豫鲁交界,西到河西走廊。二里头遗址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都城。二里头文化腾空出世、异军突起,考古学家还没有在早于它的龙山时代文化中找到直接的源头。许宏强调二里头文化是粟作农业与稻作农业、鼎文化与鬲文化、青铜文化与玉文化、农耕社会与游牧社会“杂交”的硕果,充分肯定了近缘杂交,也不排除远缘杂交的可能。
二、玉振金声二里头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或礼乐文化是东亚新石器时代形成的传统,戎或尚武好战是青铜时代出现的社会风尚。祭祀之风在红山、良渚时代已很盛行,交相辉映的精美玉器就是见证。唯祀为大,祭祀地、天、川、山或神、鬼是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头等大事,没有发现真正的兵器和大规模征战的证据,人们生活在“玉帛古国”时代。禹会诸侯于塗山,执玉帛者万国。尧舜禹传说是玉帛古国时代的反映。龙山时代形成了独特的东亚礼乐文化传统,经二里头文化延续到了商周之际。二里头宫殿区以北发现了大型祭祀区,其中有高出地面的圆形“坛”和低于地面的方形“墠”,“坛”旁或“墠”中墓里陪葬有玉和青铜礼器。
红山、良渚或龙山时代玉主要是礼器,没有兵器。到了二里头时代有刃玉器成为主流,玉器有“戎化”的趋势。璋、玉钺、玉刀很突出,均为有刃玉器;不见琮,璧亦演变成了戚。玉戈、铜戈始见于二头里文化晚期,玉戈可能是礼仪用品,但也是名符其实的兵器。名不见经传的柄形器方圆如故,可能是祭祖用品。有刃玉器大都出现在二里头文化繁盛的三、四期,可能是用来昭示君臣关系或贵族等级,类似于后来的“圭”或“笏”。有人将二头里玉器归入“华西玉器系统”,但多数在海岱地区大汶口-龙山文化中可以找到源头,实质上是龙山文化玉器“戎化”的结果。
青铜是制造工具和兵器的好材料,可以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亦可提高战斗力促使战斗升级。青铜的发明和使用是划时代的大事,人类从此进入了新时代。青铜冶炼需要远距离互动和合作,青铜器影响到了旧大陆的各个角落。考古学家称之为青铜时代,人类学家认为形成了青铜时代世界体系。大约四千年前青铜文化传播到了甘青地区,齐家文化进入了青铜时代。
二头里二期开始出现青铜器,三期青铜器大量涌现,青铜工具很少,兵器也不多,绝大部分是青铜礼器。二里头出土的青铜兵器有戈、钺、斧和镞,其中戈、钺、斧总共只有四件,且刃部较钝,很可能是礼仪用品而非实战兵器。“礼以酒成”,酒是二里头文化的主要礼仪用品。二里头早期用精致的陶器尊、鬶、盉、爵、觚盛酒、温酒、饮酒,后来逐渐被仿制的青铜酒器取代。青铜鼎、铜玲、铜牌、铜镜亦可能是礼器。西方青铜文化受到了东亚礼乐文化的洗礼,形成了独特的东亚青铜文化。
玉器多有刃,青铜器无锋。玉器“戎化”或军事化和青铜“祀化”或礼仪化意味着东亚本土玉文化和外来青铜文化不是水火不容,也不是简单相加,而是有机化合。许宏认为二里头是金玉共振的时代。孟子曾用金声玉振形容孔子集礼乐文化之大成。二头里汇聚东西文化融为一体,体现了金声玉振的本来意义。
三、扑朔迷离夏王朝
《剑桥早期中国史》明确宣称商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王朝,中国学者大都坚信夏朝的存在。折衷的看法认为商朝已进入狭义的历史时代(history),新石器时代末期龙山时代仍是史前时代(prehistory),夏朝是原史时代(proto-history)。广义的历史或史学包含原史和史前时代。夏朝可能存在,但还有待证明。
二里头遗址“姓夏还是姓商”?许宏承认“这一问题暂时还不具有可验证性”。“夏文化”是中国考古学诞生后提出的一个考古学与历史学整合层面上的命名,一般指夏王朝时期夏人活动地域内的物质文化遗存。夏文化曾分别被推定为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等,但都没有被普遍公认。
夏人从那里来,又到那里去了?许宏肯定地指出二头里是最早的移民城市,但并不能肯定二里头人就是夏人。二里头遗址罕见统一规划的公共墓地,墓葬遍布遗址各处。人类学家认为界限明确的公共墓地表明具有直系血亲的社会共同体。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安阳殷墟都发现了宗族墓地,二里头遗址埋葬形态与东亚长期延续的丧葬传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可能暗示这里的居民彼此间缺乏血缘关系或人口迁徙频繁。二里头文化是东亚第一个跨越自然地理单元,涵盖不同文化区的强势“核心文化”,二里头是集聚了周边人口的中心城市。早期移民来自众多不同的血缘集团,二里头是中国最早的大规模移民城市。人口构成的复杂化是社会复杂化和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的必然结果。二里头人来自四面八方,去往五湖四海。
陶寺遗址与二头里头遗址相距不远,规模相近,出土遗物丰富,时代略早。何驽从城市选址、形态、规划、宫庙、祭祀、墓地、作坊、仓储八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陶寺城址是中国最初的城市和都城,二里头遗址则是第一个成熟的城市和都城。
陶寺与二里头遗址有许多相似之处,最大的不同是陶寺遗址相对单纯而二里头遗址比较复杂。陶寺遗址发现了相对独立的贵族墓地、大型仓储区和疑似天文观测台。中期大墓长五米,深达七米,是黄河中游史前规模最大的墓葬。仓储区面积近千平方米,大型窑坑容积达四百立方米。这些都是东亚新石器时代文化演进到顶峰的自然结果。陶寺文化鼎盛期并没有出现青铜器,晚期三件来路不明用途不详的青铜器不能表明陶寺文化进入了青铜时代。
二里头二期开始出现青铜器,三期已进入青铜时代。二里头没有发现王族墓地和仓储区。一般的解释是勘探不到位或已消失。另外一种解释是夏人或二头里王族可能火葬,并不喜欢仓储。相传夏人与黄帝有关,而黄帝火化升天,齐家文化有火葬的痕迹。黄帝游牧作风明显,游牧民族几乎没有仓储地。黄帝往来征伐无常处,早期国王“不常厥邑”。盘庚迁都时贵族们出现了怠惰倾向,定都慢慢形成了历史传统。
陶寺是东亚新石器时代的绝响,标志着玉帛古国时代的结束;二里头是东亚青铜时代的首都,标志着王国时代的到来。
四、结 语
有两个耳熟的国际玩笑有必要澄清。一个与空间有关,宇航员在太空能看到地球上唯一的人造建筑是万里长城;另一个与时间有关,世界上唯一连续不断的文明是中国文明。一贯严谨的许宏博士也没能免俗:中国是唯一独立形成且在数千年间连续发展的文明,其他数支文明在经历了各自的辉煌后都相继退出了历史舞台,以至今天的考古学家对这几支文明创造者的族属和来去行踪等仍然没有准确的把握。(28页)事实上金字塔一直屹立在尼罗河边,图特卡蒙国王栩栩如生,汉穆拉比法典碑清晰如初,《吉尔伽美什》传颂至今,借助纸草文书和楔形文字埃及和伊拉克的历史可以清楚地追溯到五千年前。相反二头里都城埋藏了三千余年才重见天日,考古学家仍然不知道二里头都城的准确年代和二里头人的族属与来龙去脉,也不知道玉舌铜铃、绿松石铜牌、绿松石龙、璋、玉刀的具体用途,鼎、鬲、甑、斝、钺、戈、戚、爵、璧、琮、圭都成了纯粹的古董。
每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都是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互作用形成的,没有一个国家或民族可以独立产生和发展。中国不能自外于世界,中华民族也不能例外于人类。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都有其连续性。犹太民族虽然失去过祖国,但没有失去过信仰。日本承认受到过外来文化的巨大影响,但不会否认文化的连续性。中国是世界的组成部分,过分强调中国人或文化的特殊性难免自绝于人类。津津乐道四大发明和丝绸、瓷器、茶叶的西传,拒不承认外来文化的影响,无异于掩耳盗铃。
存大同存小异,不仅是和平共处的准则,也是考古学和人类学探索的圭臬。中国的历史或汉族的形成与文化传统并不是许多人认为的那样简单明了,还有待于深入研究和阐释。许宏博士深入浅出,《最早的中国》雅俗共享,无疑是可喜可贺的探索。我们从中能感受到考古学家发掘的艰辛和发现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