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重拾历史更名“襄阳”
文汇报 发表于 2010/12/03 20:33 一品 人文历史 (www.ywpw.com) 主题字词: 襄樊市 襄阳市 樊城 改名
人民网昨天发布消息:国务院批复同意,湖北省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原襄樊市襄阳区更名为襄阳市襄州区。这则数十字的简讯一上线即被各大网站转载,并在网上再次引发议论。
从此“襄樊”只是一个传说
襄樊,是襄阳与樊城的合称,汉江穿城而过,南为襄阳、北为樊城。襄阳筑城于汉初、樊城始于西周,综合建城历史已长达2800余年。古代襄阳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120回《三国演义》有31回的故事发生在此地。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笔下的襄阳。从汉朝开始,襄阳便在中国历史记载和文人辞章里显山露水。宋玉、孟浩然、皮日休、米芾等名士均曾在此驻足。
现代襄樊建市于1950年5月,由当时襄阳县的襄阳与樊城两镇组成,1979年6月升格为省辖市,1986年12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对于襄樊更名襄阳,数年前民间就已开始热论。2007年起,襄樊市政府正式启动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的调研论证工作。
湖北省一位官员今天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襄樊此次更名的大背景,是要以4A级的隆中景区为龙头打造“智慧之父诸葛亮”品牌,建起“三国旅游链”这是响应湖北建设鄂西生态旅游文化圈的一个具体行动。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冻国栋认为,将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是对历史文化传统的尊重。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刘玉堂则称,即便“襄阳”之名被弃用了几十年,在海外尤其东南亚一带依然有很高的知名度,此次更名,是“老名城的回归”,于城市发展和传承文化均善莫大焉。
也有网友对更名表示惋惜:从此“襄樊”只是一个传说。
9年前就有“襄樊何不称襄阳”之议
对于襄樊是否改名襄阳,早在9年前人民日报就刊载过数篇争论文章。这一争论的导火索,是当年央视主持人周涛在襄樊主持诸葛亮文化节时,频频将“襄樊”说成“襄阳”。
2001年9月10日,学者李辉在《人民日报》撰文《襄樊何不称襄阳》,力挺襄樊更名襄阳。他认为,与几十年前才出现的新地名“襄樊”相比,“襄阳”这个地名实在是历史太悠久、名气太大、文化底蕴太深,可以说它早已融进中国人的记忆。他说,新地名虽然用了50年,但与2000多年相比,50年只是一瞬而已。
作家袁鹰随后在《人民日报》发表《襄阳,徽州,还有其他》一文,支持李辉的意见。作家冯骥才也著文《地名的意义》,呼应上述两位的观点。他说,历史街区大片铲去,地名便成了一息尚存的历史;倘再将地名删去,历史便会彻底荡然一空。
不过也有人反对,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的刘德鸿指出:“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靠更改地名来谋求发展,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学者陈礼荣认为,若各地皆恢复古地名以“挖掘历史文化价值”,诚属国家民族之大幸,可如此一来,历史文化倒是昌明至盛了,但黎庶人等又不知得添几多繁劳!
更名不听证,民意“被代表”?
襄樊更名的消息在网上引起争论,湖北一家网站的调查吸引了近4万网友参与,四成网友支持改名,认为“更名能更加突出城市特色,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促进招商引资,复兴当地经济”。
而在沧海网上,近五成网友反对改名。网友“水清无鱼”说:“上世纪80年代襄樊地市合并时,其实就应该顺势改名,现在已错过最佳时机,成本太高了!光更换居民身份证一项,数百万人就得花费数千万元,而各企事业单位的执照、公章、信笺、信封等等的更换费用更无法计算,这些花费由哪个来承担?”微博博友“一步单车”说,“一纸简讯就淡淡抹去了珍留的记忆,襄城呢,樊城呢,我的襄樊五中呢……都改了吗,有没有问问珍视自己记忆的我们?情何以堪啊……”
也有网友指出,襄樊改名襄阳的呼声,在当地民间一直不绝于耳,如今真的改名,看起来是顺应了民意;可在改名之前,我们没看到政府部门或者人大对于改名的意见征询,没看到官方与民间的真诚对话。改名之举,是一场堂而皇之的民意“被代表”。这从程序上来说是有所缺失的,政府完全可以做得更好。
更名不可随意,还得慎重考量效果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尚重生认为,襄樊市更名实为打文化牌,尤其对旅游业将有较大促进作用。
湖南省大庸市更名为张家界市,是多年来最成功的更名范例,由此引发连锁反应,促成了一场全国范围的城市更名热。大庸市原是湖南湘西武陵山区一个不知名的封锁闭塞的小县城。1994年4月更名张家界市之后,知名度迅速飙升。1993年大庸还是座连条像样公路都没有的落后县城,而现在的张家界市有了机场、通了火车,是全国旅游热点。
不过,失败案例并非没有。湖北荆州是楚文化发祥地,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在城北5公里处的纪南城建都长达 411年,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1994年10月,荆州地区、沙市市和江陵县被合并为荆沙市,沿用千年的“荆州”之名被废,而“沙市”地名中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也被淹没,引来骂声一片。两年之后,“荆州”之名恢复,但这次折腾已造成很大损失。
本报驻鄂记者 钱忠军 通讯员 于小龙(本报湖北12月3日专电)
本文跟贴
中国城市正在酝酿中的“改名”:西安改“长安”? --- 秋菊 2011/01/28 22:53 (3378 bytes) 【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