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星研究夏朝文字50多年

殷前古史 发表于 2010/11/27 01:42 一品 人文历史 (www.ywpw.com)

加跟贴 发新贴

来源:大连晚报

近日,在辽宁师范大学一座几十年楼龄的旧楼内一个小二居室里,一家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气。他们90岁高龄的老父亲李元星辛勤耕耘大半生的夏代文字,终于有了收获——集老人毕生心血的《甲骨文中的殷前古史》出版了。我市史学界领袖、毕业于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的辽师大历史系教授田久川先生称其有“发前人之所未发、道前人之所未道的新发现新见解”,破解了前人关于殷前古史的众多历史之谜。

立志为五千年文明正名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这几乎是每个中国人都会说的话。可就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某些史学权威断言西周以前的历史都是由神话传说演变而来,进而否认中国的五千年文明史,在史学界掀起了疑古思潮。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甚至连郭沫若、翦伯赞这样的历史大家,在涉及夏、商的历史时,也小心翼翼地贴上“传说”、“相传”一类标签。而此时,一个远在大连前革的农家少年李元星站了出来,立志要为中华五千年文明正名。

李元星与他同时代的大连人一样,从小就被迫接受日本皇民化教育。学校里用的是日文教材,老师大多是日本人,说的是日本话,学的是日本史。

正像从大连走向抗日战场的原中央党校副校长韩树英所说,他们这些直接遭受过日本殖民统治的中国人,在真正接触到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后,爱国心表现得更为强烈。李元星,这个曾被老师视为“神童”的学生,就在卢沟桥事变那天退学了,他要读中国书。

五十余载研究寻夏字

在日据时期的大连,读中国书并不是一件易事。机缘巧合的是,近代最负盛名的语言文字学家、甲骨文学家、文物收藏家罗振玉迁居旅顺,随他一道而来的还有甲骨、铜器及大量藏书。李元星虽在罗振玉生前无缘直接受教,却在罗振玉去世后得以进入罗家,得罗振玉夫人之命可遍读罗家所有文物与藏书。

年轻时的李元星以其过人的学识历任关东文法专门学校教员、大连县立中学(今23中学前身)首任校长,但他的志向依旧是钻研甲骨文。1953年他调任旅顺博物馆研究员,从此一呆就是五十余年,其间无论是以“历史反革命”被捕、以“右派”判刑,还是被遣送回乡“劳动改造”,都没有让他放弃从甲骨文中寻找夏字的努力。

在《甲骨文中的殷前古史》一书封面的左上角,印有一块甲骨片,上面清晰可见几个象形甲骨文字:氏、鼎、岂、泣。就是这片甲骨,当年曾让李元星整天盯着发呆。终于有一天,他脑中灵光一现——氏,即氐,抵达、得到之意;鼎,即夏朝建立后,用天下九牧所贡之金铸成九鼎,象征九州,鼎也因此成为中央政权的代名词;岂,即凯,凯旋之意;泣,目中流泪。将这四个字串起来,正是商汤打败夏桀取得九鼎,凯旋喜极而泣之意。这不仅与史籍记载相符,更重要的是,这片甲骨出现在夏商之际,应该就是殷商之前即已存在的夏字。

此后,李元星的夏字研究一发不可收。他不仅从甲骨文中找到了夏字,并且认定这个“夏”字的本意即为 “大”。他还找到了盘古的“盘”字,即今所谓“凡”,应读为“凡母”,即一切之母,这与《老子》的“玄牝”、“帝之先”相印合。此外,他还在罗家所藏文物中发现铸有古篆夏字的阳文青铜戈,这一重要文物,现存旅顺博物馆,虽锈蚀严重,却是迄今惟一可见的夏字铭文夏代遗存。

耗尽毕生心血出一书

为将自己毕生所研究的夏字整理成书留给后人,李元星几乎耗尽了最后一点精力。所幸,他的三个子女鼎力支持,协助他完成这一振聋发聩的科研力作。已患多年糖尿病的女儿全力照顾父母生活,两个大半生从事体育运动和教育的儿子李成斯、李成充则帮助老人校稿、出版。

样书拿来后,老人第一件事就是让儿子将全书拆开,因为卧病多年的他已拿不动厚厚的书,只好拆开来逐页审校,为的就是不给后人留下错误结论。终于,在这本凝聚老人毕生心血的大作中,夹有一张勘误表,那是李元星老人拼着最后的心力完成的。

李元星老人现在最牵挂的,就是即将于下月召开的有关他这本著作的全国研讨会,他希望能得到各方大家的批评指导,如此则“朝闻道夕死可矣”。

回溯自己青少年时代苦寻夏字的初衷,老人充满豪情。韩树英教授赞誉他为“辽东知识分子、大连知识界的骄傲。”

加跟贴 发新贴一品 人文历史索引首页

Powered by AFpost Thu Dec 27 17:39:21 2018.

本论坛上所有文章只反映送交者的观点。我们保留删除任何被认为不适合本坛的文章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