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惊现“母子同穴”明代古墓

荆楚网 发表于 2010/08/19 00:22 一品 人文历史 (www.ywpw.com) 主题字词: 母子同穴”明代古墓 张吉言 松滋 荆州市博物馆

加跟贴 发新贴

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记者刘汉泽 通讯员李红 实习生田丰 王妍妍

8月9日,松滋市临港工业园在施工的过程中,发现了一座明朝万历年间的墓葬。经考古人员勘察和发掘,这座墓葬是我省目前发现的首座母子合葬古墓,而母子合葬古墓在全国也很少见。在墓葬当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具保存了几百年的明代古尸。

发现过程

施工发现古墓现场破坏严重

昨日,荆州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了古墓的发现过程。

9日,松滋市临港工业园一处工地上,发现一座两棺合葬的古墓。次日,当地博物馆报警,公安机关及当地政府对古墓进行了保护。

14日,荆州市博物馆接报后,工作人员迅速赶到现场。古墓位于松滋市陈店镇宜洋公路附近,地处一个大约高十余米的小山丘上,墓葬长约2米,宽约3米,深约2.5米,整个墓穴由石灰糯米浆密封。

令工作人员心痛的是,古墓已被严重破坏。西边棺盖被挖破、揭开,棺内所有东西被取一空。根据现场散落的丝织物、棺木及密封层的碎片分析,专家判断,西边的古墓在发现时就被破坏并被盗,所幸东边的木棺保存较好。随后,工作人员就地发掘,并于17日凌晨,将东边的木棺整体移出,送到荆州博物馆。

经专家鉴定,该墓为明朝万历年间大宁教谕张吉言与母亲傅氏的合葬墓。傅氏的棺椁已遭严重破坏,但张吉言的棺椁内外保存较好。

清理现场

历经四百余年棺木保存完好

昨日上午10时许,记者赶到荆州市博物馆。在一间临时展馆内,张吉言棺内遗体、遗物已被整体移至工作台。可以清楚地看到,最下面一层是一张竹席,上面被棉织品、丝织品包裹着,由于氧化,织物均已变成酱黑色。

工作人员称,经过几百年的放置,棺内的遗体、衣物等已全部粘在一起,清理工作就是要把它们一层层完好无损地分开。

厚约15厘米左右的棺木放在墙角,虽然在地下掩埋了400多年,棺木没有丝毫腐烂。与现代弧形的棺材顶不同,这个棺木6个面的内外,都是平展的。

中午12时40分,清理工作开始。在近一个小时的工作中,共清理出9件织物。经过测量,墓主身高1.7米,目前只清理出头部,整个清理工作需要3天。是否有完整的古尸,在清理后期才能确定。

图1 考古人员清理古尸

发掘意义

省内发现的首座母子合葬古墓

对于发掘该古墓的意义,荆州市博物馆馆长王明钦说,这是湖北省发现的第一例母子合葬古墓,对研究当时的生活、丧葬习俗,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同时,大量织物保存完好,对研究当时服饰特点、纺织工艺均有重要意义。

古墓地处长江南岸,距长江仅700余米,离江水如此近,古墓为何保存完好?王明钦分析,一是地处山丘,远在地下水面以上,环境较干燥。二是墓穴用石灰糯米浆密封得非常完好,“现场发掘时,石灰糯米浆坚硬如石”。

谜团待解

为何母子合葬?

在我国的丧葬习俗中,夫妻合葬较为常见。这是我省首次发现母子同穴合葬古墓,而在全国,母子合葬墓也很少见。2007年8月,安徽怀宁县发现了一座清代的母子合葬墓。2008年9月,湖南长沙发现了一座清代的母子合葬墓。至于这座古墓为何母子合葬,专家们表示,他们正在考证相关资料。

墓主因何而死?

记者看到清理出来的墓主口大张着,这与荆州已出土的“西汉古尸”和“明代女尸”安详的面部不同。张吉言因何而死,多大年龄,这些疑问均有待专家解开。

墓碑解谜

墓主可能是县级“教育局长”

古墓被发现后,发掘人员在现场找到一块“母亲傅氏”的墓碑。这块石碑长宽约60厘米,上面用正楷刻有约600字的墓志铭。由于有少部分字迹不清,暂无法看清全部内容。昨日,荆州博物馆馆长王明钦介绍,发现碑文后,他们查阅很多历史记载,解开了古墓的部分秘密。

傅氏历经四朝,终年91岁

据墓志铭记载,傅氏生于1514年,死于1605年,她经历明代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终年91岁,在当时应该是很长寿的人。同时,傅氏的祖先傅瓛(音同“环”),曾官拜明朝洪武年间松滋九郡的“左丞相”。据维基百科资料显示,傅瓛明初任参知政事,协助定刑律、制礼仪,又兼詹事同知,辅教太子。

张家为官宦之家

墓志铭清楚地记载了张家人的情况。傅氏的丈夫叫张宥,进士出身,他们有两个儿子,长子张吉言,系“大宁教谕”,王明钦初步分析认为,张吉言是山西大宁县分管教育的官员,相当于教育局长;次子张昌言,系“孝感司训”,也是孝感管教育的官员。

王明钦称,他们目前正在寻找张吉言的墓碑,如果找到,将会揭开更多谜底。

加跟贴 发新贴一品 人文历史索引首页

Powered by AFpost Thu Dec 27 17:39:20 2018.

本论坛上所有文章只反映送交者的观点。我们保留删除任何被认为不适合本坛的文章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