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内化重于外化/许正中
楼子们 发表于 2010/06/29 00:28 一品 人文历史 (www.ywpw.com)
“城市化的过程除了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城市规模扩张的‘外化’过程,更应是城市文化形成、城市生活方式变迁、现代城市思维的培育和社会治理模式转变的‘内化’过程,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城市化的出发点和归宿。”
跨越城市化的“马鞍区”
世界各国在城市化过程中,普遍要经过一个城市化率从30%快速增长到70%的“马鞍区”。当前,我国城市化水平相对落后的西藏、贵州等地,其城市化率也已超过30%,而超出70%之外的仅有上海、北京、天津等城市,绝大部分地区处于城市化快速爬升阶段。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推进,跨越“马鞍区”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日本用了不到30年,韩国仅用了27年。像我国这样飞速现代化的国家,速度将更快。
但城市化的过程除了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城市规模扩张的“外化”过程,更应是城市文化形成、城市生活方式变迁、现代城市思维的培育和社会治理模式转变的“内化”过程。如此而言,城市化“化”的深层层面是“心灵城市化、文化城市化、社会城市化、管理与治理模式城市化”。而归根结底,是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城市化的出发点和归宿,走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之路。
城市文明推动人的现代化
社会的城市化,其目的在于通过城市人口的集中引起社会结构的变迁,从而形成一个多元主体、网络化的扁平社会结构,这种扁平的社会结构将极大地促进信息、知识的流动与传递,提高人际交往和机构运作效率。这种新型的、多元化的、扁平的社会结构,同过去大部分人生活在农村、以种植业为生而形成的散落在广大农村单一的、立体科层式的“原生态”社会结构迥然相异。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中国传统农村是一个礼俗社会,其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为“差序格局”。这种乡土社会又是一个血缘社会,由此影响到群体和地域中的人际交往带有亲情和以人情为媒介的特点,排斥商业与创新。
城市文明的创新,颠覆农业文明的落后传统,摆脱小农意识影响,逐步锻造全新的现代城市人格和思维模式,打破传统的乡村文明习惯于经验类推,注重血脉和地域传承的缺点,塑造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独立思考、相信科学、讲求效率、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现代城市文化。城市化催生了新的生活方式、人格心理、价值观念、人际关系、人文系统,其实质是人的现代化程度不断加深。
构建普遍服务的城市
一些城市“面子”光鲜,“里子”脆弱的背后,反映了在城市化进程中,存在重 “城”轻“市”、重建设轻管理、重眼前轻长远、重城建轻生活等问题。而上海世博会在城市建设方面的一项深刻启示,不仅在于各个城市场馆地面建筑的美丽壮观,也在于地下基础设施方面的扎实根基。各种基本的城市供电、供水、供气、供热、排水、排污和通信,通过科学的地下基础设施一网打尽。这是当今世界先进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说明文明现代的城市,其人性化的规划和细节无所不至,是一个能够为居民提供普遍且便利化服务的城市。
构建普遍服务的城市,首先要求政府创新城市发展理念和模式,转变单纯依赖经济利益和规模扩张的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城市发展的整体利益,尤其是普通市民、弱势群体的发展需要,推进均等化、公正性、可获得、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普遍服务。构筑人文普遍服务体系,保证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和自由迁徙权等基本权利。构筑产业普遍服务体系,保障网络产业发展、产业升级,重塑企业社会责任。构筑信息知识普遍服务体系,促进信息、知识的传播与扩散,保障公民知情权。构筑基本公共服务网络,由道路通、雨水通、污水通、自来水通、天然气通、电力通、电信通、热力通、有线电视管线通、土地地貌自然平整等“九通一平”向信息通、市场通、法规通、配套通、物流通、资金通、人才通、技术通、服务通、面向21世纪的新经济平台等 “新九通一平”转变。总之,要使城市文明的各种要素回归因人而设、为人服务、为人所用的本位,使城市成为人类享受生活、诗意栖居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