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时代的国策:“伸手主义”/胡伯诚

打顺风仗 发表于 2010/05/25 09:30 一品 人文历史 (www.ywpw.com)

加跟贴 发新贴

蒙古人原先打仗不怎么样的。作为战士,蒙古战士是个体经营户。蒙军是没有后勤部和装备部的,他的所有装备都是牧民自己的。所以,蒙古战士极其珍爱自己的坐骑。能打则打,打不嬴就走,蒙古军队就是这德性。

蒙古人所珍爱的装备中有些什么?

首先是马,而且不止一匹,一个战士需随军带二到三匹,甚至五、六匹的都有。蒙古骑兵的当家武器是长弓和箭囊,他的弓非常利害,比欧洲的弓更长更硬。蒙古骑兵与欧洲骑兵互相对持600尺的距离时,蒙古骑兵可以把对方射死,而欧洲骑兵发出的箭还射不到脚跟。所以,蒙古战士擅长长距离作战,胜败在一箭之中早已决定了。

蒙古人的弓箭本来是来对付猛禽野兽的,没有相当的穿透力,将一无所获。而用它来对付人,绰绰有余了。蒙古骑兵随身带有2张长弓和3个箭囊。蒙古不产铁,所以早先的时候,蒙古人的箭簇是骨头磨出来的,很费事,也很珍贵。蒙古人的臂上功夫也就这样玩出来了。

但蒙古人只能打顺风仗,近距离的刀枪厮杀更是尽量避免的,一旦苗头不对,他扭转马头就走。“立马就走”,大概就是蒙古人发明的。

成吉思汗的第一伟大处,就是把极其散漫的蒙古战士训练得军纪严明。成吉思汗仗打得不顺利的时候,也要扭转马头就走的,但他的走,暗藏杀机,往往一个回马枪,卷土重来。

在冷兵器时代,骑兵相当于今天的机械化部队了。而成吉思汗,是指挥这场运动战的天才。整个蒙古草原就100万人口,扣除一半的女性,再扣掉老人孩子,真正能打仗的军事人口也就二十万。要靠这二十万人马驰骋欧亚大陆,容易吗?

对蒙古人来说,这是一场无法伤亡的战争,也注定了蒙古人发动的这场战争是掠夺型的,它是伸手派,将手伸向它的周边邻居,子女玉帛,牛羊马畜,席卷而去。恩格斯在评论蒙古军队西征给欧洲带来的灾难时说,他们“就象蝗虫一样袭击了许多地方,沿途所过,无不吞噬一光”。

人类的13世纪,整个欧亚大陆犹如一部巨大的战争机器。女人拼命生孩子,男人拼命打仗。外国的女人有没有拼命为蒙古人生孩子,不知道,于史无证。但外国的男人在拼命地为蒙古人打仗,于史有证的。“以夷制夷”,将征服地区的男人们驱赶到前线作战,这是蒙古人的一大发明。中国南方的汉人没资格为蒙古人打仗了,因为仗已经打完,但他们中的工匠成了蒙古人的军匠。再没有比元朝人更喜欢汉族工匠的了。一般来说,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都偏爱汉人工匠的。元以前的金朝和元以后的清朝,都有这方面的记录。蒙古人的政策是:“军临屠城,唯匠得免”。草原文明只能磨练出优秀的军人,无法造就优秀的工匠。所以网罗工匠,是不嫌多的。为工匠授官,元朝倒是开了先例。不仅授官,并形成制度。

元朝有三种官。军职官、民职官和匠职官。军职官相当于武官;民职官相当于文官。而匠职官是蒙古人的独创,是专门授于工匠的。在忽必烈时代,有一个制盔甲的工人,最后封了神川郡公。死后,还得了个谥号“忠惠”。还有一个人善于装塑(装塑?钱穆先生原文如此,看不懂是何等职业),官至太师凉国公。他死后,继承他的行当的,被封了昭文馆大学士。

元朝的这一做法最终影响到明朝。明成祖时代,苏州香山匠人蒯祥曾被授于工部右侍郎,领导建筑故宫三大殿,就是元朝政策的借鉴与延伸。后来,宣德皇帝依样画葫芦,也给苏州一个捉蟋蟀的农民授了官,那就近乎荒诞了,宣德皇帝因此而以喜欢斗蟋蟀著名。而以他的年号命名的宣德炉比他本人更加有名,是香炉中的至高极品,据说铜中搀了金子的,但这大致靠不住,是中国式的聪明人杜撰出来的,其实宣德炉是精铜打造,纯度很高,只能说明当时的冶炼水平已达到相当的水准。宣德皇帝在位十年,手下有一批好官,如名臣“三杨”,帮他将朝政调理得井井有条,宣德皇帝也沾了光,被史家称为“仁宣之治”。苏州有名的况钟,就是这个时代的好官。宣德皇帝37岁的时候就死了,他犯了与蒙古大汗一样的错误;沉湎女色,英年早逝。

蒙古人将他的草原文明带到中原,与中原的农耕文明终于发生激烈的对撞。首先,元朝是中国第一次全国沦为异族的统治,所以在感情上很难接受。特别是南方的知识分子,失去了科举,失去了做官的机会,失去了报效国家的舞台,这是怎样的一种痛苦啊。

相比于宋朝,知识分子实在是太好过了。一成进士,立得美差。而且宋朝录取的名额多,年年都录取数百名,以至录取的进士没官可派了,才改为三年一次。以后,明清两代的科举,也沿用宋朝的成例,为三年一次。宋朝的官俸很高,封赏也很优厚,不论战死、病死,最后一笔丧葬费、抚恤金一律白银5000两。够多的。所以,读书做官最好到宋朝去做。范仲淹老夫子当年做到副宰相的位置,算算他的收入,正俸(基本工资),加添支(工龄工资),加职钱(职务工资),加饲刍(车马费),加薪炭(烤火费),加衣赐(服装补贴),加茶酒厨料(伙食补贴),年入人民币二百万元,(见李亚平著《帝国政界往事》)日子非常好过。想此公曾在破庙里苦读,苦到“断齑划粥”,原是非常值得的,回报率高啊。

但是一入元朝,南方知识分子的地位一落千丈。混得好的,也是弄个教官当当,属于冷官中的冷官。撰写《南村辍耕录》的陶宗仪的父亲临终时说:吾怀抱利器,不得与今之揽权者比!年已莫,死将至矣,尚何言哉!知识分子无法将他的知识奉献给国家,这就是元代文化人的极度悲哀。

元朝将文的一头堵死,又将武的一路也扼杀住。它禁汉人田猎、禁汉人习武、禁汉人持兵器、禁汉人集会、禁汉人夜行。甚至禁汉人集市做买卖。

本来,蒙古人有个风俗,民虽杀鸡,亦召其君共食也。这不算坏习惯。有宾客来,邻人不请自来,主人侍立招待,不入坐的。要等宾客吃好,才请主人就坐。这种本来很好客的风俗带到江南,就成了人人痛恨的甲主制度。元朝规定,以二十户为一甲,派遣一名蒙古人为甲主。这名居民小组长是没有薪水的,他的所吃所穿所住,都要这二十户人家供养。这已经蛮过分了。甲主还拥有初夜权。这更为汉族人所惊慌失措、痛心疾首。

汉人将无法反抗。因为元朝还有一个连坐法。一人反抗,全甲遭殃。

所以,元朝统治的年代,成了中国最黑暗的年代之一。

无论是成吉思汗创造的大蒙古国,还是忽必烈创造的大元朝,虽说仅是一个国家,但事实上,相当于一个国际社会,太多的民族、太多的国家,都掺在一起了。这种被超强的军事力量厮拉在一起的诸多民族,它的反作用力也是超强的。因此,元朝需要有一种粘合剂,一个精神君主来帮助他统治他的臣民,这便是宗教了。上文说到元朝曾是世界历史上财富最多的王朝,那么,元朝依仗横征暴敛聚集的财富呢?依仗战争掠夺聚集的财宝呢?元朝都很慷慨地花在教会、寺庙上了。

元朝和尚道士不服劳役,收入也不上税,是元朝的第二等级。(第一等级是官和吏)不仅地位崇高,而且财力雄厚。“国家经费,三分为率,僧居其二”,手上很有一点钱的。苏州吴江七十二孔长桥,就是在僧徒主持号召下建成的。(见《南村辍耕录》卷二十六)从字面上看,大概是吴江的彩虹桥。

另外,元朝也有一些值得夸耀的大事情的。譬如,元朝的水利工程就很有名。元代的邮驿系统,规模庞大、称雄一时,是当时的世界之最。《马可波罗游记》写道,每条大路上,每隔四十或五十公里之间,都设有驿站,筑有旅馆。每个驿站,常备有四百匹良马,供大汗信使来往使用。而全国为这条驿路服务的马匹达到二十万匹。元朝还完成了海上运输,连带刺激了中国的造船业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并使明初的郑和下西洋成为可能。

影响老百姓生活的,还有:中国人从元朝开始“一日三餐”了,原来都是一日二餐的。棉花与高粱也是在元朝的时候输入的,因为元朝社会的大一统体制,为这种引进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那时的丝绸之路是畅通无阻的,有人很夸张的说,元朝全盛的时期,你头顶金盘,从日出走到日落,都不会有任何麻烦,治安是一等一的好。元朝又是中国戏剧的重要转折期,元曲和南戏从此将大放异彩。

元朝是一个没有意识形态概念的时代。文人没有官做,但文人也没有文字之祸,元朝人的文章是漂亮的。就书画而言,元四家产生在苏州周边,明四家也产生在苏州周边,但明四家的成就无法与元四家相比的。

元朝是一个心灵离外表不太远的时代,心里在想什么,就要做什么,包括汉人从来不放在嘴边的“性”。元朝以后,中国进入思想禁锢期,人活得很累很累,除非你没有思想。

加跟贴 发新贴一品 人文历史索引首页

Powered by AFpost Thu Dec 27 17:39:18 2018.

本论坛上所有文章只反映送交者的观点。我们保留删除任何被认为不适合本坛的文章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