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诺民居是“物化社会”

董学荣 发表于 2010/01/12 21:01 一品 人文历史 (www.ywpw.com)

加跟贴 发新贴

  基诺族民居是指基诺族民众的居住建筑,本文特指新中国成立前后基诺山基诺族的“竹楼”,包括个体家庭的竹楼和“长房”。由于解放前基诺社会尚没有发生明显的阶级分化,所以,在基诺山不存在“皇居”或“官居”,也没有宗教建筑,除了住房,就是粮仓和柴房,少数村寨还有公房(都是竹楼)。基诺族民居具有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蕴含着基诺族先民丰富的经验和宝贵的智慧。

  

  一、基诺族民居是对自然环境调适的结果,是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礼敬自然、天人合一的“人化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核心命题,其基本内容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人的身心的和谐统一。”基诺族民居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首先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建筑是人创造的居住环境,而人的建筑活动如果是在不破坏原有生态的前提下进行,与自然建立起一种亲和的关系,实现人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理想,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一是适应自然的优化模式。竹楼底层架空,全然开敞,做摆放杂物和圈养牲畜之用,人居楼上。这样有利于防范毒蛇猛兽对人的侵袭,有利于防止潮湿地面和水汽蒸发对健康的损害。竹楼的楼板和墙壁为竹笆或木板,缝隙较多,通风性能优良,有利于通风散热,草排屋顶及竹木构架都不传热,都有利于隔热防雨,防止太阳暴晒,因而是适应湿热气候环境的理想选择。竹楼也是对基诺山生态景观的适应。

  二是利用自然的人为空间。在生产力低下、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地理环境封闭、毒蛇猛兽阻隔的条件下,基诺族民居建筑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到别的地方搬运建材,基诺山丰富的森林资源为基诺族民居准备了足够的材料,木头、竹子、茅草、滕条应有尽有,全是“自然的馈赠”。基诺族民居用不到一根钉子,完全是就地取材建成的。而且,设计、建造、使用三位一体,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使用空间,不仅完全符合现代工程学的要求,而且也符合美学的标准,自然美是一切美的基础。自然资源既是民居建筑的基础,也对民居形成限制。建筑材料决定建筑的结构,建筑的结构决定建筑的形式和风格,乡土材料是形成乡土建筑的物质基础,正是对基诺山森林资源的利用形成了基诺族民居的地域性。

  三是礼敬自然的精神家园。基诺族的信仰决定了人们虽然靠山吃山,但从不随便向自然索取,更没有“征服”自然的狂妄自大,繁多复杂的祭祀活动充满了礼敬自然的情怀。狩猎要祭猎神,种庄稼有复杂的农耕祭祀,建房盖屋也不例外,不仅要“择吉而处”、“择日而动”,而且要“娱神而建”。从砍伐木材到上新房活动结束,不但要剽牛献给死去的家长,还要杀猪、杀鸡、杀狗祭祀,尤其不可少的是必须杀狗祭树神。

  四是加工简单,自然天成。基诺族民居不仅完全就地取材,而且完全保持了原材料的本色,是原汁原味的乡土建筑。材料的美是一切美的基础,基诺族民居的美首先就在于天然去雕饰。简单的竹楼整栋都可以用竹子建成,这大概也是基诺族民居称做“竹楼”的原因,但是,全竹构架的房屋耐久性差,不可能做正式的房屋。茅草的用途就是盖屋顶,一般先编成草排然后再捆扎在椽子上。

  五是绿色环保,自然亲和。基诺族民居建材完全取于自然,对环境不会造成丝毫污染,老化的竹木材料可以做柴烧,即使随便丢弃,也会很快腐化消失,完全回归自然。“木材的建筑是亲切近人的,手触之有温暖的感觉,而室内的柱子也暗示了树林之象。”

  六是飘逸隽秀,生态适形。竹木建成的基诺族民居,与砖瓦房和钢混建筑相比,轻盈飘逸,乃至整栋竹楼都可以移走,这是与山坡地形相适应的产物。房屋重量轻,不会对地基造成太大压力,因而不会造成地质灾害。现代建筑则刚好相反,不仅平整地基耗时耗力,破坏生态景观,而且重量太大而使山坡不堪重负, 容易造成地质灾害。

  七是人化自然,浑然一体。在那里,自然、房屋、人、社会浑然一体,房屋也像植物一样,从地里“长”出来,迎着太阳,从属于自然环境,是那个环境的一个优美部分,是地面上一个基本的和谐的要素,它给环境增加光彩,而不是损害它。底层架空,与自然息息相通,是自然空间与人为空间的统一。

  八是共生共荣,天人不相胜。基诺族,被誉为“太阳之子”、“鼓声催生的民族”,事实上,还是当之无愧的“自然之子”。基诺族先民们谨守着 “人鬼分家时的诺言”及利用自然的种种禁忌和“伦理”,始终过着简朴的生活,从而维持了人与自然的长久和谐。人与自然完全处在平等的地位,丝毫没有征服自然的狂妄。基诺族民居没有现代建筑的“大壮”与美仑美奂,而是与周围环境的“适形”。材料合一、造型合一、色调合一、心灵合一、人与自然合一,与大自然共生,繁茂的森林使民居生生不息,自然的生命就是民居的生命。

  二、基诺族民居是对传统基诺社会政治、经济、婚姻家庭和思想感情调适的产物,是人人和谐的“物化社会”

  

  1.“五神柱”蕴含着社会结构的整体和谐。基诺族民居的“五神柱”是指寨神柱、家神柱、神女柱、兽神柱和造人女神柱(生命柱),各柱子的位置说法不尽相同,根据杜玉亭先生的研究,“正中的柱子为生命柱,进门左边的为寨神柱,右边的为猎神柱,左前方的为父母柱,右前方的为神女柱。”五神柱与全体村民密切相关,每一种社会角色、每一个社会成员、每一个人生关节、每一种人生礼仪都有对应的“神柱”,寨神柱、家神柱、神女柱还与寨老制密切相关,三者合一体现了以卓巴为轴心的基诺族寨老制政体的基本结构。

  

  2.“长房”对经济结构和婚姻家庭等的调适。基诺族长房的形成渊源于人们遵循的一条古老的居住规则——同一祖先的后代不分家。“同祖不分”是居于特殊环境中生存的需要:一是经济结构的物质表达。土地村寨共有占主导地位,个体家庭还不是完全独立的经济单位,只有依靠氏族才能从村寨获得土地。刀耕火种的特点是广种薄收,需要众人的团结协作。二是婚姻制度的物化空间。由于环境的阻隔,传统基诺社会一般实行寨内氏族外婚。基诺山物产丰富,“摆在基诺先民面前的主要问题并非营生问题”,“严重的是可能导致种族灭绝的氏族内婚现象”。三是聚族而居的生存之道。

  

  3.家庭氛围对人们情感的调适。传统基诺社会尊老爱幼,“长者”作为社会权威理所当然受到人们的尊敬,人们也很少打骂训斥孩子。大家庭里充满了浓浓的亲情,人们休戚与共,息息相通,有困难互相帮助,生病互相照顾。狩猎归来,“打得大的大家吃肉,打得小的大家喝汤”。

  

  4.建房造屋中的团结协作与文化传承。基诺族上新房是全村寨性盛事,一家盖房,全村帮忙,从砍伐木材到上新房结束,都是全村男女责无旁贷的事,而且大家都是发自内心的提供无偿的帮助,乃至成为其集体生存方式的一部分。“民居的形象好像一本‘书’,在没有文字的社会里它是传递文化信息的重要环境。从这些‘书’里,儿童可以通过他们自己在建筑中的活动得到对世界的认识。”

  

  三、基诺族民居是对人们思想观念调适的结果,是沟通人神的精神家园。

  

  基诺族信仰原始宗教,传统基诺社会的生产生活中,充满了对“鬼神”的崇拜,祭拜仪式丰富多彩,其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求得人“鬼”和谐,而人“鬼”和谐的实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个人内心的宁静。

  

  1.择吉而处、择日而动、娱神而建。刘熙《释名》云:“宅者,择也。”意即选择吉祥如意的地方建盖住宅。基诺族民居建造要通过“梦卜”或“米卜”择吉而处、择日而动、娱神而建。从砍伐木材备料到上新房结束的全过程都有十分繁杂的祭拜仪式,要杀猪、鸡、狗、牛,准备丰盛的祭品,祭拜寨“鬼”、水井“鬼”、父母亡灵、祖先鬼寨无子女父母亡灵、孤魂野鬼和树神,一是杀狗祭拜树神,请求树神原谅,并以祭品与其交换建筑材料;二是祈求诸神保佑备料顺利, 建房成功,勿伤人手脚;三是祈求诸神消灾赐福,不疼不病,谷满仓,钱满罐,猎获广,丰衣足食;四是驱逐恶“鬼”,勿使作祟。

  

  2.居住与宗教功能合一。基诺族信奉原始宗教,但没有专门的宗教建筑,民居便是兼具居住和宗教功能的建筑,表现在充满神性的五神柱、专门的神房“阿六”和随处可见的“偶像”。“五神柱的奇特处,在于它与生命关节密切相关”。“产妇代婴儿完成由鬼界至人界的诞礼过程,其神位是造人女神柱(亦可称为生命柱);男子成年礼后归于兽神柱下;女子成年礼后归于生命柱下;葬礼体现了死者由人界至鬼界,传统认为其过程皆由寨神柱的寨神去执行,但其离开人间时仍须经过其降临人间时的生命柱;象神柱上的家神是祖先世界的象征;而神女柱上祭司神女位的使命,是命其人间的使者——祭司完成将死者送往祖先世界的全过程。”

  

  3.生生不息的生命建筑观。竹木结构的基诺族民居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代表着人们的某种愿望和追求。“中国建筑的主要材料是木材,木性为‘阳’,五行中,木属东方,是生命之源。”“好生之德”带来了生生不息的生命观,因此也产生了生命的建筑观。

  民居不等于房子,它是“活住屋”,是俗人的家园,是传统人民生活的见证,是已逝民间岁月的栖身之所,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实体,而且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生发的平台,不仅具有重要的建筑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基诺族民居具有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蕴含着基诺族先民丰富的经验和宝贵的智慧,然而,在经济发展大潮的冲击下,这些经验和智慧正面临着急速地被抛弃、被遗忘的危险。

加跟贴 发新贴一品 人文历史索引首页

Powered by AFpost Thu Dec 27 17:39:18 2018.

本论坛上所有文章只反映送交者的观点。我们保留删除任何被认为不适合本坛的文章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