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苗族传统稻作农业生产中的生态智慧

梅军 发表于 2009/12/06 05:19 一品 人文历史 (www.ywpw.com)

加跟贴 发新贴

  苗族是我国最早从事稻作农耕的民族之一。黔东南苗族有着从事稻作农耕的悠久历史,世代以稻作农耕为主,对稻田的分类极为细密,各种不同类型的稻田各有不同的称呼。在黔东南苗语中,稻田为lix,其下又分为十几种类型。如:

  lix bil或lix ghab bil、Kx hfud bil高坡田,望天水田

  lix dab fangx黄泥田

  lix dab hxud灰泥田(土质差)

  lix dab hsat砂土田(不贮水)

  lix dab mangl砖瓦土田(田底下的泥巴不杂砂石,宜用来烧制砖瓦)

  lix dab rib碎石田(田泥杂有碎石,犁田易伤牛脚)

  lix dab yib秧田(育秧苗的田)

  lix diub zangt坝子田(水源好,土质肥)

  lix eb水田

  lix eb ded过水田,源头田(下游的田靠此田排水灌溉)

  Iix eb ment冷水田(只宜种植糯谷)

  I’x ghab bangs傍坡田

  lix ghab diongl gif山谷田,阴山田(不向阳)

  lix ghangb vangl寨脚田(土质肥)

  lix ghad saf锈水田(田底下有矿物质,常冒出锈水)

  lix gil旱田

  lix hfangh荒田

  lix langf烂泥田

  这里的苗族人们针对不同类型的稻田进行有分别的施肥和管理。俗语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在肥料的使用上,基肥以牲畜(如马、牛、猪等)粪、绿肥、塘泥、沤肥等为主。追肥以人粪尿、草木灰为主,适当追加一些化学肥料。在施基肥时,要根据稻田的土质情况施不同的肥料。烂泥田多施表土肥, 锈水田多施阳沟肥、草木肥,砂土田多施牲畜粪肥和绿肥,黄泥田多施厩肥和沤肥。在施肥时,还要根据禾苗的长势情况进行施肥,按照稻田面积大小来定量施肥, 做到对“症”下肥。

  苗乡蔚为壮观的一片又一片层层梯田是苗族人们生态智慧的象征。苗族人们由于历史原因,一般都居住在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崇山峻岭之中,但是他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和坚韧的毅力开辟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家园。苗族人们深谙“哪里有树哪里就有水;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的原理。他们就是利用这个原理, 在崇山峻岭之间开辟出了一片又一片直冲云霄的层层梯田。梯田不仅可以给苗家人提供赖以生存的稻谷,而且还起到了良好的生态屏障作用。层层梯田就是天然的蓄水池,下雨时能把雨水储存起来,既可以起到防止水土流失、保持水土的作用,又可以为水稻生长提供必要的水分。

  苗族人们围绕农耕生产尽量做到地尽其利,物尽其用,多种经营,做到资源的循环利用。为了做到地尽其力,实现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苗族农民经常在田间套种麻、竹、豆等经济作物。《苗族史诗》载: “姜央开的田,田里边插秧,田坎上栽麻,麻长三庹高。姜央开的田,田里边插秧;田坎脚种竹,竹笋就有三庹长。”苗族人们还喜欢在田埂上种豆(如黄豆、绿豆、豆角等)。他们修砌的田埂一般都比较宽,每年的播种季节,人们便在田埂上每隔一尺左右种一棵豆,在豆苗长到五、六寸高的时候就把田埂里边的肥泥扶上田埂,并逐蔸培土追肥。豆子(尤其是黄豆、绿豆)成熟了,成为苗寨人们打油茶的好配料。这样年复一年的轮番耕作,不仅使稻田土壤得到了改良,田埂的泥土得到了更新,而且使稻谷和豆类得到稳产和高产,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

  苗家人的聪明智慧还表现在稻田养鱼的悠久历史传统上。在黔东南苗族地区流传着一组古老的《养鱼歌》:“哪个是聪明人?哪个去结草把了扎排给鱼产卵;王宝最聪明,是他去结草把,扎排给鱼产卵;哪个好心肠?它去点火把,照母鱼产卵;雷公好心肠,它去点火把,照母鱼产卵;不知找来白条鱼,或是找鲤鱼?不找白条鱼,那鱼长太慢,个体也不大,去找鲤鱼种,鲤鱼长得快,又长得大个。哪个心眼灵?下河里捉鱼,放在塘里养。……”还有《苗族史诗》这样唱道: “开荒要留沟,留沟让水流,把水引到田里,好在田里养鱼。”可见稻田养鱼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分量,并且苗族先民很早就掌握了一定水平的稻田养鱼技术。稻田养鱼的人家,一般都修一个清水配种池,在每年的春末夏初时节,鱼将要产卵时,人们便把带叶的树枝或鱼草用清水洗净并在阳光下晒,这样做是通过太阳的照射达到消毒的目的。然后,一簇簇地放在配种池里,并从鱼塘里捞出种鱼放进去,让种鱼产卵配种附在树叶或鱼草上面。再把这些树叶或鱼草捞起来放到盛有水的大木盆里,这样鱼的孵化率就高,待鱼苗长到一寸左右的时候就捞起放入稻田里放养。在养鱼的稻田中挖一些直径和深度均为一米左右的圆形鱼窝,再在稻田中理出通向鱼窝的长短不一的纵横交错的水沟。在晒田、浅灌或喷洒农药时,鱼群经过水沟游到鱼窝里栖息,免遭搁浅和药害。等到复水还田、药力消失的时候,鱼儿又出来活动。在稻田的排水口处插上一排排的细竹片,以防止鱼往外跑。稻田养鱼的特点是鱼稻互养、稻鱼共生,相辅相成。在生产管理过程中,并不需要投放专门的鱼食,鱼儿主要靠稻田中生长的水草、微生物以及水稻生长过程中附生的细稻蚊虫和一些夏季生长的幼虫为食。鱼在稻田中寻觅杂草、昆虫、微生物等为食,既可以减少对水稻的危害,又可以因鱼的活动搅松田泥,有利于土壤肥料的分解,代替了人工耕除草,从而减轻了种稻的劳动程度。再加上鱼排出的粪便又成为肥料, 有利于禾苗生长,促进稻谷增产,形成稻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到了稻谷金灿灿的金秋十月,田里的鱼儿也肥胖胖的,肥大鲜美的鱼也就可以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了。此外,由于鱼类在稻田中的活动能够消灭危害人畜健康的蚊幼,改善农村的卫生条件,减少某些疾病的发生机率。由于稻田养鱼将水稻种植业与水产养殖业结合起来,互相利用,形成新的生态农业,因此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加跟贴 发新贴一品 人文历史索引首页

Powered by AFpost Thu Dec 27 17:39:17 2018.

本论坛上所有文章只反映送交者的观点。我们保留删除任何被认为不适合本坛的文章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