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清平定南疆大、小和卓叛乱
xinmaopai 发表于 2009/07/17 21:40 一品 人文历史 (www.ywpw.com)
【书摘《细说清朝》】
“和卓”的意思,是“圣裔”,亦即回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圣人(简称穆圣)的后代。
这一个名词来自阿拉伯;用英文字母来写,是Khuja。元、明两朝的史料上,常常有“火者”二字,也足这个名词的汉写。 清朝的官方文书,在“和卓”之下加了一个“木”字。这“木”字,原为称呼时的语尾。
穆罕默德不曾生下儿子,只生了一个女儿,名字叫法替玛。法替玛嫁给阿里。一切“圣裔”,实际上都是阿里的苗裔。
成吉思汗的儿子察合台,在受封为葱岭东西无数的伊斯兰教人民的君主以后,并不曾立即信奉伊斯兰教。他的子孙,却信了伊斯兰教,并且不再用蒙古人固有的名字,而一律用了伊斯兰教人的名字。
察合台汗国于一度兴盛以后,衰微了下去,始则分裂为东、西,继则小国林立。西半部,于元、明之交,出了一位兼有蒙古与突厥血统的铁木兰,建立了一个大帝国,拥有西察合台、波斯的大部分与伊拉克的全部,而且打进了今日的土耳其,打进了印度。
准噶尔的汗是新疆南部各地的最高统治者。因此,在阿睦尔撒纳被乾隆逐走以后,新疆南部便进人群龙无首的状态。大小和卓两人于是不自量力,想利用机会占有这一大块土地。
他们的父亲,是所谓“老和卓”。老和卓的名字,叫做阿哈玛特。这阿哈玛特,是白派在南疆的首领,死在伊犁。据说,他是被小噶尔丹抓到伊犁去的。
大小和卓兄弟二人,在达瓦齐被阿睦尔撒纳解决之时,获得自由,回去南疆。
大和卓的名字叫做布拉呢敦,小和卓的名字叫做霍集占
大小和卓回到南疆以后,不久便占有库车、阿克苏、乌什、喀什噶尔、叶尔羌、和阗这几个最重要的大城。他们以宗教领袖的身份,分别代替准噶尔的汗,作为南疆的霸主。他们而且委了亲信,作为各城的“伯克”(Beg,城长)。
乾隆既已不容许新疆北部为一个准噶尔的汗所统辖,当然也不肯坐视新疆南部为两个和卓所统辖。
这时候,库车以东的南疆另外三个大城哈密、吐鲁番、焉耆,业已“内属”。
乾隆在二十三年(1758年)二月,任命雅尔哈善为“靖逆将军”.对大小和卓采取军事行动。雅尔哈善在五月间到达库车。库车的“伯克”阿卜都.克勒术,是小和卓的属下,把库车守得很好。雅尔哈善攻了一个月,攻不下库车城。
小和卓亲自带了八千人用“最精”的“乌拉鸟枪”来增援,和雅尔哈善在城外打了一仗,负伤,却能够进城,与守城的兵会台一起,继续死守。
在雅尔哈善的麾下,有一个汉人提督马得胜,建议掘地道穿入城中。掘到相当程度,雅尔哈善自己进出察看,叫随从的人拿蜡烛陪着。守城的兵见到清军手拿蜡烛,猜出是在掘地道,便在城里也掘了横的地道,灌水。清军被淹死很多。
有过了若干天后,城内的粮食吃完,小和卓与伯克带兵在深夜出西门,渡过鄂根河逃走。雅尔哈善懒得在夜间打仗,到天明才派人去追,追不到一个。
事先,有人向雅尔哈善报告过,说:“城里的粮食快完了。小和卓与伯克可能由西门或北门逃走,不妨早日派兵在西、北两方埋伏,到时候截击。”雅尔哈善认为报告的人,是一个新近才来投降的回民,不值得相信,置之不理。
在小和卓与伯克逃走后,库车城的回民出城投降。雅尔哈善进城,把回民的几个首领无缘无故地杀掉。
乾隆听说雅尔哈善如此无能,吩咐兆惠进军库车,将雅尔哈善的一个助手顺德讷就地正法;把雅尔哈善与马得胜押解回京,斩首。
顺德讷是八旗之一的副都统。他被就地正法,可谓罪有应得。雅尔哈善在押到了京师以后被斩首,也不能算冤枉。马得胜却也继雅尔哈善之后受了极刑,只有用“圣天子不测之恩威”八个字来解释。
满洲八旗的官与兵,在努尔哈赤与皇太极之时,的确勇悍善战。入关以后,虽则大部分的征讨由吴三桂、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这些人所带领的“降兵降将”担任,但旗兵、旗将与若干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一样地“身在行间”,“冲锋陷阵”。
到了康熙对吴三桂及尚之信、耿精忠作战之时,就只有绿营的汉兵、汉将在真正出力。满洲旗人之充任将军与大将军的,无非是坐享其成而已。
其后,康熙打败老噶尔丹,打走策妄阿拉布坦派驻拉萨的策零敦多布,打平罗卜藏丹津,每次用满洲八旗总是吃亏,用绿营就获得胜利。
雍正对小噶尔丹的战争,乾隆对大、小金川的战争,也是如此。
原因是满洲八旗的人在得了天下以后.上层习于富贵,下层习于“有保障的生活”,于是怕吃苦、怕死。
乾隆利用阿睦尔撒纳所领导的厄鲁特人,打走厄鲁特之中的准噶尔部达瓦齐汗,又驱策喀尔喀、科尔沁、察哈尔各旗的蒙古人,打走阿睦尔撒纳,消灭整个准噶尔部。
到了必须对付“回疆”的大小和卓之时,乾隆找不到多少“回人”可资利用。对清朝效顺的吐鲁番回王哈什木与“头目”莽苏尔、“伯克”莽阿里克,皆并无多少回兵可供乾隆调动。
因此,雅尔哈善与兆惠所先后率领的军队,仍以蒙古人与汉人为主。
在雅尔哈善以前,最先赴南疆的是蒙古人阿敏道。他奉了兆惠之命,到喀什噶尔与叶尔羌等地去“慰抚”。兆惠拨给他三千名厄鲁特兵、一百名索伦兵。
索伦人也是女真,住在黑龙江下游的两岸,被称为“新满洲”,而不属于满洲八旗。他们是所谓“野人”一类,朝气尚存。阿敏道途经库车,那时候小和卓也在那里。小和卓骗他,说“我们与厄鲁特人有仇,清你遣走三千厄鲁特兵,我们欢迎你入城。”阿敏道依言照办,遣还厄鲁特兵,只带了一百名索伦兵进城。结果,他与这些索伦兵作了小和卓的俘虏。其后.统统被小和卓杀死。
他们之死,是回疆战争之导火线。我曾到过喀什噶尔香妃的故乡.与当地父老淡起这件事。据父老说:“清朝派来的人不会说‘维吾儿’话,当时库车又没有能够翻译的人,小和卓与他言语不通,因此就发生了误会。”
父老们又告诉我:“大和卓本是忠于清朝的。小和杀了清朝派来的人,知道事情闹大,才鼓动大和卓一齐反清。”
南疆九个大城(哈密、吐鲁番、喀喇沙尔、库车、阿克苏、乌什、喀什噶尔、叶尔羌、和阗)均由察合台的苗裔充任统治者。叶尔羌的一个是九个之中的首领。其他八个听命于他,他听命于住在伊犁的察合台汗国的君主。
(其实,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二国,在伊犁的不过是东察合台汗国的汗而已。)
铁木耳土赫鲁克的儿子,叫做吉匝尔和卓。他分明不是“和卓”(圣裔),他之所以被称为“和卓”,无非是因为“和卓”一词业已被用作一种“尊号”了。
吉匝尔和卓丢掉伊犁,迁居吐鲁番。
另一支和卓,比玛木特·额敏东来更早。这一支和卓,在1943年仍有后代住在库车。
这库车一支的和卓,比喀什噶尔的一支传代传得较慢.可能原是旁支。
喀什噶尔的和卓阿布都实墨特,被老噶尔丹捉去伊犁以后,在伊犁住了十九年。老噶尔丹战败自杀以后,阿布都实墨特带了儿子玛罕木特向康熙投效,康熙准他们回南疆,却不让他们在喀什噶尔住,叫他们到叶尔羌去住。这时候南疆在政治上真空。阿布都实墨特死后,他的儿子玛罕木特凭了在宗教上的地位.渐渐成为南疆各城所共戴的领袖。
然而,不久他也被继承噶尔丹而为准噶尔汗的策妄阿拉布坦所逮捕,关在伊犁,死在伊犁。他的两个儿子,大和卓布拉呢敦与小和卓霍集占,也囚居在伊犁,直到阿睦尔撒纳引来清军,打走达瓦齐之时(乾隆二十年)。
清军在伊犁释放了大小和卓,传说还交了一些兵给大和卓,叫他去南疆扫荡准噶尔的残余势力。小和卓被留在伊犁,度一种“人质”的生活。
大和卓到了南疆,便纠合白派的教徒,在乌什与黑派的教徒大战一场,获胜,一跃而成为全南疆的军事、政治领袖,
小和卓在次年(乾隆二十一年)逃出伊犁,到了乌什,劝哥哥帮助阿睦尔撒纳反清,把南疆独立起来,作为一个新的伊斯兰教王国。
小和卓杀了阿敏道。其后,库车被雅尔哈善围攻.小和卓来援救,入城助守,城内粮尽,他在深使之中带兵出西门逃往阿克苏,阿克苏的伯克关了城门,不欢迎。再逃到乌仆,乌仆的伯克也是如此。
小和卓逃到喀什噶尔,找大和卓,大和卓决定自守喀什噶尔,叫小和卓去守叶尔羌。
兆惠带领了若干满洲军官、厄鲁特兵士,以及陕甘的绿营,到了库车,又到了阿克苏、乌什。乾隆派了一个叫做舒赫德的,以头等侍卫的官衔,坐镇阿克苏。这舒赫德是满洲正白旗人,当过汉军镶黄旗都统,因事革职,“为兵赎罪”,任奉命毕镇阿克苏、以后,乾隆不久便逐渐升他为参赞大臣、吏部侍郎、工部尚书、满洲镶红旗都统。
兆惠从乌什转军西南,溯叶尔羌河而上,奔驰了一千五百里,直攻小和卓于叶尔羌城。
他攻不下这叶尔羌城,却为了诱敌出城,故意到城南喀喇区苏(黑水)地方去抢掠敌人的牧马场,被敌人包围,困守了十几天。
舒赫德派了一个叫做富德的带兵来救,解了兆惠的围,两人会面以后,不再攻叶尔羌,也不去喀什噶尔打大和卓,却撤军回阿克苏。这是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正月间的事。当时,清军的一个支队,由瑚尔起率领,已在和阗被围,兆惠与富德二人就好像不知道一样.
乾隆接到报告,大为震怒,下旨申斥他们:“你们说人马疲乏,但是阿克苏远、和阗近,为什么不击和阗.要回阿克苏?”
富德只好再从阿克苏去叶尔羌,准备由叶尔羌去和阗,解瑚尔起之尉 他尚未到达和阗,瑚尔起已“突围”出来。于是,富德专心对付在叶尔羌的小和卓。
兆惠也只好进军喀什噶尔,对付大和卓。
两位和卓分别抵抗兆惠与富德,支持到同年闰六月,决计逃走,逃到葱岭西边的“巴达克山王国”。
兆惠叫富德越过葱岭去追。富德追他们追到巴勒楚尔,胜了一仗;又追到热海(伊西克库尔,清朝官方文书写作“伊西洱库淖尔”).又胜了一仗。
巴达克山王国的汗素勒坦沙着了慌,把小和卓霍集占捉住杀了,将首级送清军。大和卓布拉呢敦可能已因作战负伤,不治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