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的印欧人

朱干舟 发表于 2009/07/15 03:48 一品 人文历史 (www.ywpw.com)

加跟贴 发新贴

库尔干人与欧洲原住民的融合:

原始的印欧人——库尔干人的到来,给所谓的印欧语系覆盖范围内,带来了最原始的商品交换,以及同欧洲大陆当地人在文化上的交流。

画面中的一些因素显示他们是入侵者:

1 他们有马,但当地人没有。

2 他们有青铜做的剑,但当地人使用的是石头做的刻刀和投掷器。而且当地人使用的金属是纯铜一类比较柔软的金属,青铜是合金,更坚硬。

3 他们居住在有很强防御功能的房子里,但当地人则住在没有什么保护的长方形小屋里。

4 他们是牧羊人,而当地人则都是农民。

5 他们更注重黄金制品的加工,而当地人则精通制陶技术。

6 他们的妇女会把所有的黄金制品储存起来,而当地人则根本没有这种概念。

7 欧洲原住民已经会驯养狗,而库尔干人不会。

8 他们是熟练的制革工人,但当地人则是织布工人。

迁徙,曾经是人类宿命的生活方式。每当熹微的晨光从东方升起,在世界的某处,总有一队人背井离乡。最初是简单的行囊,而后是吱纽作响的轱辘车,伴随着缓慢而杂乱的节章,亘万古犹一日,文明得以传承。

印欧人是谁?

从距今大约6000年前开始,在从印度到西班牙的广阔土地上,上演着也许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种族变迁。更新世冰期的结束,让曾经大幅下降的海平面再度升起,全球气候的这一剧烈变动,使一场民族大迁徙像暴风一样席卷了整个欧亚大陆。而这场大变动中的核心角色,是印欧人。

印欧人的称呼源自对世界语言的研究。民族总是和某种语言联系在一起,日尔曼人、印地安人、瑞典人、俄国人、中国人或者伊朗人,概莫能外。印欧语系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语系,它包括了欧洲、美洲的大部分语言和亚洲的许多语言。在欧洲只有巴斯克语、芬兰语、爱沙尼亚语、匈牙利语、土耳其语和俄罗斯的几种语言不属于印欧语系,而其它语言显然是由一种母语派生而来。18世纪,语言学家,英国人威廉姆·琼斯首先提出了原始印欧语的存在。他发现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论:在古梵文里,有很多词语的词根以及语法的规定,跟其他古代语言是相似的,比较用古印度语、古拉丁语、古希腊语记载的信件以及宗教书籍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威廉姆·琼斯之后还发现,包括凯尔特语、波斯语、哥特语都与梵文有相似之处。它们都有相似的词根,因此很有可能是发源于同一语言。他推断,可以认为有一种通用的语言,而说这种语言的人,迁移到了世界各地。1813年,另一个英国人,托玛斯·杨,把这种曾经的通用语言定义为“印欧语系”。

但是在所谓“印欧语系人种”的问题上,当人们想要深入探讨,想要知道这个“人种”是否真实存在的时候,一切就变得模糊,古老的历史总被蒙上一层薄雾。到底印欧人是否真实存在过?他们从哪里来?在哪里生活?

从19世纪开始,学者们就不断尝试着寻找原始印欧语的根据地。20世纪50年代,Marija Gimbutas女士提出了著名的“库尔干”理论。1956年,她首先用这个术语指称公元前5000年至前2500年间从黑海地区到北高加索、伏尔加河下游的草原地区的半游牧文化。这种文化有比较先进的武器,采用竖式墓坑,饲养马匹,也已经有了农耕,其社会组织是层级式的,实行父权制。库尔干文化就是原始印欧人的文化。而在库尔干之前,欧洲还存在一种古老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和铜器时代,其居民说的不是印欧语。到目前为止,Marija Gimbutas女士的库尔干假说仍然是影响最大的一种假说。

印欧人迁徙的确切时间不详,但大约是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开始,可能由于居住地受到洪水的威胁,他们逐渐向各个方向移动。向北包括俄罗斯,向南直到希腊和罗马,向西则跨越海峡进入不列颠,东方的阿富汗、印度、中国和日本也都受到他们的渗透。在欧亚大陆的每一个角落,印欧人的足迹呈波纹状扩散开来,引起了一连串改变整个世界的连锁反应。

向西去!

侵入欧洲的印欧人主要有四个种族,凯尔特人、日耳曼人、波罗地人和斯拉夫人,而他们又分成若干支。整个欧洲曾经一直处于被印欧人各支侵入以及再侵入的过程中。

希腊城邦

第一支侵入东南欧洲的印欧人是迈锡尼人,他们崛起于希腊的伯罗奔尼撒,属于印欧日耳曼人。人们称迈锡尼人为希腊古典文明的先行者。他们在迈锡尼留下了一个宏伟的城市,其国王就是著名的阿家门农。

公元前1100年,印欧人的另一支多利安人侵入希腊,摧毁了之前在这里蓬勃发展的迈锡尼文明。希腊进入荷马时代。荷马时代揭开了古希腊文化发展的新篇章。此后数百年,希腊古典时期的文化发展到顶点,成为古代地中海文化最杰出的代表。

这一时期,多利安人由北而南,把冶铁技术传入希腊,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他们使用双牛牵引的犁,掌握了施肥和引水灌溉技术。而希腊的政治格局则进入城邦时期。所谓城邦,即Polis,也是政治一词Politics的由来,它指的是这样一种形式:每个城邦由城中的堡垒及其周围的居民点和贸易区组成。堡垒被称作卫城,可供居民避难或作宗教之用。举一个例子应该便于我们对这种形式的理解。很多人接触过游戏《魔兽争霸》,其中的人类营地在格局上就有很多希腊城邦的影子:一座中心建筑,在战争发生时它会鸣钟召集四周的农民武装起来自我保卫,而建筑周围则散布着铁匠铺、木材物以及民居等等。其实很多被称为即时战略类的游戏,其设计中都保留了这种“卫城思路”,从此可见荷马时代的城邦文明对后世欧洲人造成的深刻影响。

图1

而事实上在世界上很多国家,这种卫城的形式都有相似的副本。比如远在东方的日本,其战果时代的城就是一个以“天守”为核心的中央要塞,在其四周则围绕着民用的“町”。熟悉黑泽明电影《乱》的朋友应该对影片中那座燃烧着熊熊火焰的多层式建筑不陌生,那就是天守,现实中众多著名武将的自杀现场。

凯尔特人的德鲁伊

凯尔特(Celt)一词即来源于Keltoi,这是希腊作家希罗多德对入侵者的称谓。而对罗马人而言,凯尔特人被称为高利或者高卢人,在大不列颠群岛则称大不列颠人。

凯尔特人原分布在今天德国的中南部和法国东北部地区。从公元前5世纪起,他们开始向全欧洲渗透和扩张。公元前387年和279年,凯尔特人分别入侵和洗劫了罗马和希腊,一些部落甚至曾深入到今天土耳其的安纳托利亚地区。鼎盛时期的凯尔特人占据着从葡萄牙到黑海之间的大片土地,几乎可与罗马帝国媲美。然而,他们最终没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古凯尔特人没有首都,而是以部族的形式长期存在的,他们在欧洲的扩张可以理解为“举族迁徙”。随着罗马文明的兴起,凯尔特文化开始走下坡路。

凯尔特文化中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德鲁伊。德鲁伊是凯尔特人中最有学识的阶层,精神文化知识的掌管者,既是宗教祭司,又是学者、教师和法官,集几重角色于一身。德鲁依教士精通占卜,对祭祀之礼一丝不苟,也长于历法、医药、天文和文学,同时也是执法者、吟游诗人、探险家的代名词。在英国的原野上矗立着巨大神秘的巨石阵,据说就是德鲁依教徒祭祀太阳神时留下的遗迹。

德鲁伊的神秘感多半来自他们祭祀中所进行的活人献祭:被挑选成为“德鲁依王子”的人将接受“最神圣的三重死亡”。首先,用斧头将牲人打晕,再迅速用由动物肌肉扎成的有三个结的绳子将其勒杀,并同时割开其喉咙,最后面朝下地将牲人放在四尺深的水里,表示最后是淹死的,而牲人死前吃的最后的食物是撒有橡果的烤大麦饼,因为像果在德鲁伊教中是神圣的,而德鲁伊(Druid)一词的原意就是“熟悉橡树的人”。

今天的德鲁伊已经被商业化了。我们在包括《毁灭之王》和《指环王》在内的众多作品中都能看到的他(她)的身影。很多时候,德鲁伊都以他们传说中的形象出现,时而呼风唤雨,时而又化身为熊狼虎豹,手持坚棍,身披兽皮。

向东去!

印欧人向东的一支雅利安人侵入印度,以自己与原住民肤色的不同创建了最初的种姓制度,而吐火罗人也在靠近中国西北部的地区对黄河文明产生过影响。

印度雅利安人的种姓

约在公元前800年左右,随着冶铁技术的使用,作为一支向东方迁徙的印欧人,雅利安人得以在印度的恒河流域迅速扩张。

正如全球通史一书中所说:“最初,印度雅利安人跟其他雅利安人一样,划分为武士贵族、祭司和平民这三大等级。他们没有与社会等级有关的种种限制,如世袭职业、限于同一等级内通婚的规定、宴请同伴时的禁忌,等等。但是,到公元前500年时,种姓等级制度连同它的所有基本特点开始起作用。关于种姓等级制度的起源,虽然现已提出许多种理论,但普遍同意,肤色是一个基本因素。其实,梵文中的种姓——瓦尔纳一词,意即肤色。”

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是祭司贵族。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婆罗门和刹帝利这两个高级种姓,占有了古代印度社会中的大部分财富,是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吠舍是古代印度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阶层,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各个种姓职业世袭,互不通婚,以保持严格的界限。不同种姓的男女所生的子女被看成是贱民,或叫不可接触者,贱民不包括在四个种姓之内,最受鄙视。

其实要是想了解婆罗门教的有关内容,不妨去看看漫画《3X3只眼》,那里面有较多的介绍。当然还有女生爱看的《圣传》。不过宗教本身就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特别是婆罗门教后来又经历了错综的民族融和过程,真地想要了解就去研读梵文的典籍吧,漫画吗,看看而已,特别是日本的。

加跟贴 发新贴一品 人文历史索引首页

Powered by AFpost Thu Dec 27 17:39:16 2018.

本论坛上所有文章只反映送交者的观点。我们保留删除任何被认为不适合本坛的文章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