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台湾民主刺猬,大陆该如何应对?
qju 发表于 2008/05/31 15:23 一品 人文历史 (www.ywpw.com) 主题字词: 台湾 民主牌 就职演说 马英九 李登辉 陈水扁 两岸关系
面对台湾民主刺猬,大陆该如何应对?
光明网 作者: 阮思余
台湾5·20“总统”就职演说大谈特谈民主、唱响畅想民主已然成为历史的惯例与沿袭做法。大打“民主牌”业已成为台湾政治的一大看点。不管我们对马英九多么期待,也不管我们对马英九多么看好,也不管马英九对我们多么具有杀伤力,我们都不要忘了,马英九毕竟是台湾的马英九,是“中华民国”的马英九,是“年轻的民主国家”的马英九,是继李登辉、陈水扁之后、新任的台湾“总统”。如果我们深陷马英九的一次又一次美妙的民主誓言里面而忘记了我们的政治处境,甚至因此而期待成为马英九治下的台湾子民,则未免太过政治幻想或者政治稚嫩。
我们不妨结合马英九与之前李登辉和陈水扁的5·20就职演讲来看台湾民主发展的历史脉络。为什么要看其就职演说?对于一个政治人物来说,就职演说是观察一个政治人物个性施政的重要标尺,也是反映其政治态度的重要表征,更是其任期内政治主张和政策导向的前期声明。这一点,对于台湾来说,尤其如此。或许这也就是为什么每一次台湾的5·20就职演说都会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的原因所在。
通过我们对历次5·20就职演说的考察,我们发现,马英九与其前任,无论是李登辉还是陈水扁,都有诸多相似之处。在很大程度上,无论是话语模式,还是思维习惯,马英九都是其“忠实”的“继任者”。至少从民主话语的选择上我们可以下此断论。尚有,这些就职演说也决不只是纯粹的就任者个人政见,它反映的是其背后相当大一个集团组织、部分社会期望的主张。因为,台湾总统就职演说的文稿从起草到最后定稿需要经过相当多的讨论、斟酌、定调、润色等。毕竟,它是一个“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胜选就职乃民主胜利
试图超越胜选就职的个人主义和党派主义,将其归功于人民的胜利、民主的胜利已然成为民主发展初期,台湾总统就任的一个必须的政治表态。实则是为自己的上台执政寻找正当性的来源与合法性的依据。因为他们都深谙:民主的外衣是最好的招牌,人民的支持是天然的筹码。置于民主到底有多少实质意味则在其次。
马英九在就职演说一开始就指出,“今天,我们在这里不是庆祝政党或个人的胜利,而是一起见证,台湾的民主已经跨越了一个历史性的里程碑。” 类似的话,李登辉早在12年前(1996年5·20)就说过。“今天的这个庆典,不是为了庆祝任何一个候选人的胜利,不是为了庆祝任何一个政党的胜利,而是为了庆祝我们两千一百三十万同胞追求民主的共同胜利!是为了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自由与尊严,在台澎金马获得肯定而欢呼!”陈水扁在8年前(2000年 5·20)也重申,“公元2000年台湾总统大选的结果,不是个人的胜利或政党的胜利,而是人民的胜利、民主的胜利。”
“里程碑”的意义,8年前(2000年5·20)陈水扁上台时也有过表态。“在二十一世纪来临的前夕,台湾人民用民主的选票完成了历史性的政党轮替。这不仅是中华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更是全球华人社会划时代的里程碑。台湾不只为亚洲的民主经验树立了新典范,也为全世界第三波的民主潮流增添了一个感人的例证。”是次马英九的就职演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二次政党轮替的历史意义”。可见,马英九与陈水扁一样,特别强调人民选票决定的政党和平交班的历史意义与华人世界的典范效应。诚然,台湾民主在政党和平轮替中不断提升,这一点我们应当实事求是地承认。
二、政治基调乃中华民国
承认台湾乃“中华民国”,且要捍卫中华民国的神圣地位,或许已然成为任何继任台湾总统者的最基本的政治底线与政治基调。因为这一点涉及到台湾“人民”的“国家认同”问题。这种认同需要一次又一次的唤醒记忆,需要一次又一次的政治仪式,需要一次又一次的领导人的集体追认,需要一次又一次领导人带领下的集体高呼。
关于台湾的政治地位与权力性质问题,马英九与其前任毫无区别。马英九将台湾视为“年轻的民主国家”。“中华民国已经成为一个受国际社会尊敬的民主国家。”这一点,18年前(1990年5·20)李登辉就强调过。“登辉更要强调,任何负责的政治主张,必须以认同中华民国为前提,以全体人民的福祉为依归。”12年前(1996年5·20),李登辉再次强调,“中华民国本来就是一个主权国家。”
这一点从历次的总统就职演说压轴句也可以看出端倪。1990年,李登辉说,“谢谢各位。”1996年,李登辉话锋突转,“敬祝中华民国国运昌隆!各位贵宾健康愉快!”2000年,陈水扁疾呼,“台湾人民万岁!敬祝中华民国国运昌隆!全国同胞和各位嘉宾健康愉快!”2004年,陈水扁高喊, “最后,敬祝中华民国国运昌隆!各位乡亲朋友及各位嘉宾健康快乐!谢谢大家!”2008年,马英九则煽起群情,连呼两个万岁:“最在,请大家跟我一起高呼:台湾民主万岁!中华民国万岁!”
虽然结尾就那么一句话,反映的问题却不可小觑。从“中华民国国运昌隆”到“中华民国万岁”,从“嘉宾健康愉快”到“台湾民主万岁”,其间的政治意蕴与政治主张耐人寻味。特别是在大陆逐渐“告别万岁”、“告别革命”,当我们耳边想起“XXXX万岁”这样的语词之时,我们总是觉得格格不入,甚至相当刺耳。就在建国以来罕见的特大地震5·12汶川大地震举国降国旗的那几天(5月19-21日),人民齐聚天安门广场喊得最多的也是,“中国加油,四川加油,汶川加油”、“中国不哭、四川不哭,汶川不哭”。我们也没有喊出“中国万岁,四川万岁,汶川万岁”。当希望某一生命万岁的时候,那是对之抱何种期待,对之持何种珍视啊!其政治主张与政治立场昭然若揭。
三、台湾民主乃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
台湾的民主总是在不断摸索中、在改革中前进。自1987年解严以来,台湾的民主发展历经20余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这一点从历次总统就职演说也可以看出。虽然,李登辉、陈水扁的民主承诺未必完全兑现,甚至有很多完全违背民主承诺的做法,这些都是历史的事实。但是,从每一次总统就职演说对民主的热情呼唤与对民主的引吭高歌,至少也可以从中窥视台湾民主发展的部分轨迹。
1990年5月20日,第八任台湾总统李登辉在就职演讲《开创中华民族的新时代》中指出,“环顾世局,我们正处于一个风云变化的大时代。全人类对政治民主、经济自由与世界和平的追求,如怒潮澎湃,沛然莫之能禦,势必摧毀一切固步自封的制度枷锁与独裁闭塞的思想藩篱。”进而在第一个问题“以两年为期完成宪政改革”和第二个问题“建立健全的政党政治”中正式提出发展民主政治。因为,“唯有宪政体制的正常發展,才是落实民主政治的坦途。”“唯有经由政党的公平竞争,国是诉诸全民,才是贯彻民主宪政的最佳保证。”
1996年5月20日,第九任(第一次台湾全民直选)台湾总统李登辉在就职演说《经营大台湾,建立新中原》中指出,“我们要提升民主运作的广度与深度。以广度而言,我们要与海内外所有的中国人及国际人士,分享民主经验。以深度而言,我们必须推动第二阶段的宪政改革,澄清选举文化,强化廉能政府,改善社会治安,调整政治生态,落实政党政治,以确保民主政治的稳定与发展。”
“司法改革首要强化法治精神,尤其要站在人民的立场,落实司法审判的公平,真正做到法律之前,人人平等。法治精神是民主政治的基础,如果司法审判不能受到人民充分的信赖,民主政治势必受到严重的斲伤。司法改革也绝对不能轻忽任何基本人权,包括受刑人及涉讼人在内,均应得到完整的尊重。对於审检体系的清廉与效率,更要痛下决心,具体改善。”
2000年5月20日,陈水扁在就职演说《台湾站起来——迎接向上提升的新时代》中提出,“一个公平竞争、包容信任的民主社会,是国家进步的最大动能。在国家利益高于政党利益的基础之上,我们应该凝聚全民的意志与朝野的共识,著手推动国家的进步改革。‘全民政府、清流共治’是阿扁在选举期间对人民的承诺,也是台湾社会未来要跨越断层、向上提升的重要关键。‘全民政府’的精神在于‘政府是为人民而存在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和股东,政府的施政必须以多数的民意为依归。人民的利益绝对高于政党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
2004年5月20日,陈水扁在就职演说《为永续台湾奠基》中指出,“在第一波的民主化过程当中,从解除戒严、国会全面改选到总统直接民选,我们确立了主权在民的价值观以及台湾的主体性。第二波的民主工程,重点在於公民社会的建立以及国家共同体的再造。”
2008年5月20日,马英九在就职演说《人民奋起,台湾新生》中指出,“我们要进一步追求民主品质的提升与民主内涵的充实,让台湾大步迈向‘优质的民主’:在宪政主义的原则下,人权获得保障、法治得到贯彻、司法独立而公正、公民社会得以蓬勃发展。台湾的民主将不会再有非法监听、选择性办案、以及政治干预媒体或选务机关的现象。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景,也是我们下一阶段民主改革的目标。”
概而言之,台湾的民主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政界谋划历程:从1990年李登辉提出要发展民主,完成宪政改革,到1996年李登辉提出要进一步提升民主运作的广度和深度,推动第二阶段的宪政改革,以及强化法治精神推动司法改革;从2000年陈水扁提出要建立一个公平竞争、包容信任的民主社会,实现全民政府、清流共治,到2004年陈水扁进一步提出要推动第二波以建立公民社会、再造国家共同体为重点的民主工程建设;再到新近马英九提出的以人权获得保障、法治得到贯彻、司法独立而公正、公民社会得以蓬勃发展为标志的“优质民主”。
我们可以看出,这一路走来,不管是在哪一时期,台湾的民主虽然一波三折,历经不少艰险,但是,每一次的就职演说还是大体提出了一些发展民主的内容。也给我们展示了当权者视野中的台湾民主路线图。虽然发展民主大多流于空头支票,行动远远少于承诺;虽然发展民主的基础工作尚需时日,也尚需更有力的推动者,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其毕竟也算是为台湾民主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框架性的要素与阶段性的部署。我们也从中大致可以看出台湾民主发展的一些经脉与时序。
四、台湾民主对于全球华人民主发展的功绩
自从1987年台湾向民主化迈进以来,每一位总统就职者都会举民主大旗,拿民主说事。而且是在就职演说的一开篇就要隆重推出“台湾民主”这道招牌菜。时至今日,台湾民主也成为台湾继任总统可以炫耀、可以昭示的国宴茅台。一个比一个更有雄气,一次比一次更有信心,一招比一招更为切实。
1996年5月20日,李登辉在就职演说《经营大台湾,建立新中原》中指出,“亲爱的全国同胞们:民主的大门已经全然开启,民主的活力正沛然奔放”。
2000年5月20日,陈水扁在就职演说《台湾站起来——迎接向上提升的新时代》中提出,“大陆在邓小平先生与江泽民先生的领导下,创造了经济开放的奇迹;而台湾在半个世纪以来,不仅创造了经济奇迹,也缔造了民主的政治奇迹”。
2004年5月20日,陈水扁在就职演说《为永续台湾奠基》中指出,“对於华人社会以及其他的新兴民主国家而言,台湾的民主不仅是一个试炼、也是一个示范。西方的民主政治经过千锤百链才有今日的水准,身为年轻的民主台湾,历经挫折磨练的台湾经验更显得弥足珍贵”。
2008年5月20日,马英九在就职演说《人民奋起,台湾新生》中指出,“台湾是全球唯一在中华文化土壤中,顺利完成二次政党轮替的民主范例,是全球华人寄以厚望的政治实验。如果这个政治实验能够成功,我们将为全球华人的民主发展作出史无前例的贡献,这是我们无法推卸的历史责任”。
从1996年李登辉宣布台湾已经全然开启民主大门、沛然奔放民主活力,到2000年陈水扁以台湾的民主政治奇迹比拼大陆的经济开放的奇迹;从2004年陈水扁豪言台湾民主是华人社会的一个示范,到2008年马英九壮语台湾将为全球华人的民主发展做出史无前例的贡献。马氏甚至有雄心要扛起全球华人民主发展的重任。此番言语,一次比一次来得猛烈,一次比一次来得震撼,一次比一次来得奋进。特别是这一次马氏的台湾民主高调,不仅具有先声夺人之势,而且具有统领一切的气魄。可惧乎?可敬乎?可退乎?可守乎?
五、台湾抛出民主刺猬,我们该如何应对?
至此,我们应该反思的问题水到渠成:台湾抛出的民主刺猬,我们该如何应对?通过观察历次台湾总统的就职演说,其实我们已然发现,解严以来,台湾的民主确实在一步一步前行着,台湾领导人的民主宣言与民主豪言的矛头所指也清楚不过。你们拿经济发展说事,我们就比拼政治改革;你们拿经济奇迹说事,我们就比拼民主奇迹。而且,这种比拼的心态、比拼的气焰没有丝毫减缓、没有半点忍让之势。
其实,这种理念自台湾解严以来就一直存在。早在18年前,李登辉就对此做了非常清楚的解析。1990年5月20日,李登辉就职演讲《开创中华民族的新时代》指出,“当此全人类都在祈求和平、谋求和解的時刻,所有中国人也应共谋以和平与民主的方式,达成国家统一的共同目标。在此全世界共产国家,包括苏俄在內,都纷纷宣布放弃一党专政与共产经济体制之时,中共实在沒有任何理由,也沒有任何力量,长期抗拒此一潮流。我们诚挚地希望,中共能认清时势,面对未来,放开脚步,勇敢地朝向政治民主化、经济自由化与社会多元化的目标迈进。”可以说,自从李登辉立此基调之后,一直影响和左右着台湾政局对大陆的政治心态。
诚然,台湾民主发展尚存在诸多问题。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缺乏民主的基础建设。“台湾的民主发展之所以在实质意义上产生种种问题,主要是因为民主发展所需要的基础建设,无论在两蒋主政时代、李登辉主政时代、或目前的陈水扁主政时代,都没有获得真正的关注与发展。有时候,他们的政策反而是背道而驰!台湾目前的公民社会仍然停留在雏型阶段,尚无法对民主的基础建设(包括宪政结构的改革、公民文化与公民德性的养成)产生重大影响。展望未来,我们可以说,台湾的政治与社会,如仍无法投入民主基础建设工作的话;那么,未来仍然难免不是一片混乱!”
不仅如此,台湾政治中“人民”这一语词也应该审慎使用。正如王振寰、钱永祥所分析的,以炒作求取胜选的议题(如台独意识等)为手段而获得权力的台湾民粹主义的政治领袖口中的“人民”,“指的却已经不是传统民主理论所设想的积极参与的公民,而是消极被动的、由统治者赋予集体身份的、功能在於表达认可(acclamation)的正当性来源。这种人民在组织上是由上向下动员而来,在身份上则是透过国族的召唤而成;它缺乏社会性的分化、缺乏体制性的意志形成过程、也没有机会参与政治议题的决定”。(林毓生,2002)因而,当我们看到台湾政治人物,特别是那些民粹的政治人物动辄将“人民”二字挂在嘴边之时,将诸多事情冠以人民的称号之时,我们理当多一份清醒、多一份反思。话又说回头,台湾之外的诸多诸多政治人物的言辞中的“人民”概念不具有这样的意蕴?!
然而以上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面在于,如何对待台湾的民主?如何反思我们自己的发展?龙应台女士指出,台湾民主一路走来非常艰辛,它需要华人世界的理解与支持,台湾以外的华人世界(尤其是大陆)更是需要据此自我反思。“台湾人不需要华人的鼓掌,但是他需要鼓励,更需要理解。在40年的军事戒严下生活,在500枚飞弹的瞄准下思想,面对新的强人上台,还要回头去研究德国的1933和意大利的1922,台湾人在民主的进程上从无到有,从有到深沉,没有勇气,没有毅力,是做不到的。华人世界,请你拍拍台湾人的肩膀,给他一点默默的温暖,同时,深思你自己的处境,让我们彼此扶持吧”。(龙应台,2004)龙应台女士的意思清楚不过,民主的发展需要互相支持、互助互进、彼此扶携,共度难关。在民主的发展上,台湾与大陆都应该秉持这样的心态。
龙应台女士的“为台湾民主辩护”委实值得我们反思,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对待台湾民主?这是一个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我们是以开放的心态乐观其成,还是以固守的态度否定拒斥?我们是珍视这一华人世界的民主实验,进而以实际行动推进我们的民主进程,还是极力数落台湾民主的弊端,进而蜷缩起来慎言开启政改的大门?面对台湾当局一波又一波的民主轰炸与咄咄逼人的民主刺猬,我们到底该如何应对?照此趋势,两岸和谈必将遇到的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中共如何解决民主发展问题?未来台湾对大陆的态度,恐怕很大程度上将要重点考察大陆民主发展的指标。
台湾现在傲视大陆、鄙视北京,很重要的一点就是1987年解严以来的历任统治者鼓吹民主、推进民主,而大陆对民主谨小慎微、噤若寒蝉。我们不希望台湾当局抓住的恰是我们的软肋。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当我们寻求民主发展的动力来源的时候,别忘了,民主的推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源就是台湾民主发展的形势逼迫。正因为如此,以上诸多问题,我们都必须尽早决断,适时推进政改,逐步解决宪政民主工程,以期更好地掌握两岸关系中的主动权。只有当我们的民主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准的时候,我们才不用惧怕台湾当局拿民主与我们说事。至少,我们多了一些谈判的筹码与宪政民主的话语平台。
参考文献:
1、林毓生:“论台湾民主发展的形式、实质、与前景──为纪念殷海光先生逝世三十三周年而作”,2002,学术中国。
2、龙应台:“为台湾民主辩护——与华人世界对话”,2004-04-15,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