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苦思甜]“讨米佬”二三事

老蔡 发表时间 2011/06/12 16:27 一品 美好家园 (www.ywpw.com) 主题字词: 讨米佬 要饭 安徽 缺粮 饿

【作者版权所有, 如欲转载请先通过一品与作者联系

发表评论 发表文章

这篇文章的初稿为2009年4月11日回同学校友的电子邮件。那时一位校友讲起小时候要饭的故事。。。现在略加整理,收入博客。

。。。

看到大家讲小时候吃的苦,感触颇多。我们那里还可以,虽然有些时候粮食紧张,最多也就是冬天生产队不出工的时候一天吃两餐而已。注意是冬天吃两餐,这样就不至于五六月份青黄不接时没粮食了。五六月份吃两餐是不行的,要干活。我还记得邻居每年在新粮下来之前半个月就没粮食吃的了,找我们借粮。其实粮食大家都按人口分的(所谓“口粮”),一样多,都不但没有余粮而且严格来讲都不够。最后“缺粮的”一定是没有计划好。

吃两餐饿不饿,当然饿,饿的头昏眼花。但睡着就没有感觉了。

总的来说,我们家乡(湖北荆州)粮食虽然不一定特别充裕,但也没有缺过,即使那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也基本没饿死人。所以我小时候也没有要过饭,但给来要饭的米的任务基本上都是我(一般除非吃饭时间来,都是给米)。

我们那里管要饭的叫“讨米佬”。这个词其本中性,没有贬义或看不起人的意思。我小时候最想知道的是哪些“讨米佬”晚上住什么地方,特别是冬天下雪的时候。现在都还想知道。现在想一想,这里面隐含在心底的是担心他们晚上受冻。

有两件事让我印象很深。一件是大约75或76年的冬天,一个老太太,带一个小孩,到我们家来要饭。那老太估计也就我们现在这个年龄,肯定不会到五十。但以前的人营养不良,显老。当时给了他们点剩饭,另外给了半碗米。由于他们口音不是附近的,就聊了几句。他们是安徽人,家乡发大水,没有粮食,所以大家都出来要饭了。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收音机里没听说安徽发大水啊“!因为那时农村村村有高音喇叭,这样的新闻我从来是不会漏掉的。老太太当时似乎有点委屈,具体说的什么我不记得了,意思无非是她讲的是实话。

她当时的情景也不由我不相信她的话。包括以后的,我接触过的要饭的至少上千,亲自接待的至少也有五百。我一般是根据看人来决定给多少米,是用手抓,还是用碗盛,因为我们粮食也不多。如果一个人远处看走路很精神,到跟前来讲话却装出来可怜腔,我们一般是不会给多少米的。但那老太的眼神明白告诉我,她们是真的没吃的,人都没吃的了,饿的那样,也就没必要撒谎。虽然我不太愿意相信老太太的话,但相信她没讲假话,只是当时疑惑。

再后来,听收音机时就听出问题来了,什么“大灾年后的大丰收”,问题是我前一年没听见你讲这个地方有大灾啊!原来新闻是可以在不讲假话的同时欺骗你的!如果不是这安徽老太太,我不会这么早就开始对新闻里讲的都想一想再接受的,也不会在“六四”时去对比”美国之音“中文广播与英文广播描述同一事件时的差别,从而得出美国之音是在有意煽动的结论。

言归正题。有一段时间要饭的特别多,大约是80年以后。按说当时农村早已开始好转,要饭的应该少了才是呀。有时候一下午来二三十,搞得人在家里也不得不关上门。否则一人给一两米,一天也要给出两三斤,哪里吃得消啊。后来才知道答案。这就是给我印象深刻的第二件事。

那年寒假后返校,搭乘早班车,车上没几个人,所以司机沿途上客,只要有人招手就停车。在丫角,上了几位很精神的老人(估计也就五十左右,按现在标准应该算“中年”)。他们竟然在车上兴高采烈的讨论要饭的收获!从他们的谈话来看,他们出去要饭,绝对不是没吃的,而是作为一个赚钱发财的手段!

等他们下车后,司机说他每天都搭载好多这样的“讨米佬”。想一想在我们老家,因为很少有缺粮的时候,即使缺,找邻居借一点,也不必出去要饭。丫角离我们老家虽然不远,但那里是湖区,灾年大家都缺粮,出去要饭也就习以为常了。所以想出利用要饭赚钱的点子也就不足为奇了。

好了,我在想,这些“忆苦思甜”的文章,是不是该整理一下,放到文集里去呀?

发表评论 发表文章一品 美好家园索引首页〗 〖老蔡的博客

Generated by AFpost on Thu Dec 27 17:44:43 2018.

老蔡的博客
(www.ywpw.com)
发表评论 发表文章

一品博客

申请开通您的博客,请与一品网联系

本论坛上所有文章只反映送交者的观点。我们保留删除任何被认为不适合本坛的文章的权力。